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80后的莉莉 > 第10章 第 10 章

第10章 第 1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平安地回到了家,暗暗地想以后再也不逃课了。

半夜我被热醒了,坐起来,看到家里空荡荡地,没有一个人,便喊道:“小姨,姨夫!”

喊了好久没有人答应,害怕地哭了。

这时候,门突然被推开,小姨回来了,她说:“哭啥呢,别哭了。走,穿好衣服,跟我去看电视。”

我穿好衣服,跟着小姨走出半条街,来到一户人家里。那家已经坐满了人,却鸦雀无声。电视上播放的是《封神演义》,正演到纣王和妲己。

我马上被吸引了,加入看电视大军。

母亲来县城看我了,她的肚子高高的挺了起来。

这次来,她是要在这里待产。我高兴极了,每天跟着母亲一起睡觉,把自己学会的折纸给母亲看,母亲在家里帮着小姨带孩子,给她做饭洗衣服。

小姨说:“姐,你一直住在这儿不走就好了,你看你来了,把家里收拾得多好。”

姨夫说:“是啊,姐,你就一直住在这儿得了,两个孩子你一起带,都管你叫妈,”

母亲终于生了。

那天,姥姥早早从乡下过来,小姨请了一个妇产医生过来接生,是小姨的熟人,小姨老早就跟她打好招呼了,只要这边需要,医生就过来。

她们把我撵出来,我趴在窗户外面,企图偷偷往里面看,她们“唰”一下,把窗帘拉上,盖得严严实实的。

我在窗外等候着,母亲生产很快,很快就听到小孩子的哭声,清脆动听,娇柔可爱。

我立刻爱上了这个婴儿。

我快乐地推门,企图进房间看婴儿是弟弟还是妹妹。

母亲听到了一阵女婴的哭声,她急切地想要去看,问道:“男孩还是女孩?”

小姨比她更着急,争着看,看到是个女孩。她怕姐姐伤心,安慰说:“是个女孩。白白胖胖长得可好了!”

母亲哭了。

小姨慌忙给她擦泪:“姐,你刚生完,你别哭,担心伤着眼睛。”

接生医生擦擦手,说:“生男生女都一样。雅琴,你劝劝你姐。月子里不能哭,伤身体。”

房间里的气氛很低沉,我听到了母亲的啜泣声,接着她哭得越来越大声,我停住脚步,心中感到很惶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接着,我听到房间里面姥姥在骂母亲,小姨和医生则在劝母亲。

门开了,我走进去,小姨和姥姥一脸的无奈,把送医生到门口,医生低声说:“再劝劝你姐,别把眼睛哭坏了。”

我进了堂屋,站在客厅里,母亲的房间上面挂着门帘,那里此刻气氛压抑,我不敢进去。

姥姥和小姨进来了,说道:“莉莉,进去劝劝你妈,别让你妈哭了。”

我点点头,走进屋子,看到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婴儿正在香甜地睡着。母亲的头上缠着头巾,闭着眼,流着眼泪。我有些害怕,小声说:“妈妈,别哭了。别把眼睛哭坏了。”

母亲点点头,流的泪水更多了。我心中惶恐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

母亲哭着说:“妈,我想把这孩子送人。想要个男孩,却生个女孩,两个都是女孩有什么用?”

小姨说“姐,都是你身上的肉,你哪里舍得送人啊?如果你送,你就送给我吧,我正好想要一个女孩。”

婴儿的嘴巴一张一合,想要吃奶。白嫩的小脸躺在干净的襁褓里,像是天使一样纯洁可爱。

母亲不肯喂奶给她。

我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不知道她们为什么会这样。

出了月子,母亲看着白嫩的女婴,她的心渐渐融化了。

每天把妹妹的尿布洗得干干净净,母亲奶水很足,妹妹吃得白白胖胖,她整日抱着妹妹爱不释手。

母亲生下来妹妹后,便不让我在人前叫她妈妈。

“记住,以后出去,就叫我阿姨,你是我姐姐家的孩子。”

母亲嘱咐道。老姨说:“姐,你也太小心了,谁会查啊。”

母亲说:“小心点好。”

我点点头。

住在这里时间久了,一大家人挤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点矛盾。

一天,姨夫进来,拿着电费单说:“咱么这个月的电费挺高的啊,用电要省着点了。”他是个过日子仔细的人。

母亲为了不让小姨为难,常常拿出钱买菜、鸡蛋。姨夫

母亲补身体的红糖放在了客厅,小姨交代我:“这个是给你妈妈吃得,你不要拿。”

我答应了,小姨转身后,我从里面飞快地捏了一颗。

小姨从房间出来,看到我,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我忍不住,噗嗤一声,红糖从我的缺失的门牙处掉了出来。

惹得老姨哈哈大笑。

一天,母亲跟着小姨在县城闲逛。我跟着她们后面。

母亲在一个摊位上看到一件粉色的裙子,便让我试穿,看完后,跟人家说:“给我拿一件大两号的。”

摊主劝告:“这件穿着正好,要那么大干什么。”

母亲不听,执意买了一件很大的码数,我穿着显得巨大。

小姨在一边无奈地看着母亲。

母亲说:“买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

小姨说:“姐,也大得太多了。”

母亲说:“没事,小孩子长得快。”

妹妹五个月的时候,我们回到了城里。

下了长途车,天已经黑了。

我们走在父亲对面的街道。路对面就是小公园,街上已经没什么人,父亲孤零零地在那里摆摊。

母亲看了爸爸一眼,此刻,她的心情有些负责,看着父亲的眼神混杂着怜悯和喜悦。

她不走过去,只是告诉我,要我传话给父亲,我觉得有些奇怪。她交代了我几遍,我才记得。

“你去跟你爸爸说,就说妈妈生了,生了一个儿子。”

“干嘛骗爸爸?”我的性格一向过于耿直。

“你去吧,就这样说。”

父亲见到我,很惊喜,忙俯下身,一边找着看,一边问:“你从哪里过来的?你妈妈呢?”

我用手指着马路对面。昏黄的路灯下,母亲抱着妹妹站在那里。父亲冲着母亲挥了挥手。往前指了指。

父亲推着车,我用手扶着车子,跟在父亲旁边。他问了我一些老家的事情。走在父亲旁边,我感到很安全很踏实。

回到家里,我又困又乏,马上躺在床上睡觉,只记得模糊中,父亲母亲在等下看妹妹,妹妹的眼睛格外有神,透着机灵。

父亲说:“你让莉莉告诉我是个男孩子,你还骗我。”

母亲说:“你失望了吗?”

父亲只顾着逗妹妹:“你看她多可爱啊!”

扭过说:“男孩女孩一样。莉莉小时候难道大家不喜欢她吗?”

“只是,以后的日子要苦了。”

父母担心的不是没有道理。

一天晚上,我们回到家,发现家里乱七八糟的。

父亲庆幸:“还好我们不在家。”

父亲没有回答。

既然我们的地址暴露了,父母决定搬家。家里东西不多,很多我们就又租好了一间房。

母亲仍然交代我们,走在路上不要喊她妈妈。

走在天城得街上去买馒头,看到别人的目光,母亲也感到害怕,最后,母亲决定带着我和妹妹躲到乡下姨奶奶家。

做了好久不的汽车,我们才走到。这是一个典型的乡村,交通闭塞,村民野蛮未开化,看我们的目光带着新奇和窥视。

我第一次见到姨奶,她家里住着一间土房,院子里养得一群鸡,地上都是鸡屎,我感到地上没有落脚的地方,便点着脚尖,跳着走。

进了堂屋,一屋子的泥土味,吃饭的碗极为破旧。姨奶身上的衣服似乎多年没有洗。

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凳子上,姨奶张罗着给我和母亲打了两碗荷包蛋。

这是姨奶招待客人最热情的方式,我看着碗里的鸡蛋,嫌弃地不敢下筷子。

姨奶从兜里掏出十元钱说:“萍,这是给孩子的见面礼。你一定要收着。”

母亲推辞着说:“姨,你别拿了,住你这里已经够给你添麻烦了。”

姨奶说:“说啥麻烦不麻烦地,你只管住着就是。你哥、姐都结婚搬出去了,家里就我一个,你住这里正好。”

母亲推辞不过便接下了。

我听了,头皮都发麻了,我磨着母亲,说:“妈妈,我想回家。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去?”想到家里虽然简朴却干净的家,宽敞的街道,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一刻也无法在这里待下去。

母亲安慰我说:“我们先住几天,几天后就走路。”

母亲也不出门,每天带着妹妹坐在那里院子里晒太阳。我则在她身边转来转去。

“妈妈,我想吃饼干。”我缠着她。

“不要乱花钱,爸爸赚钱很辛苦。”

我想了下,接着走开了。

“我想吃饼干。”过了一会儿,我又缠着过来。

母亲无奈地说:“你帮我拔白头发吧,拔完就给你一元钱。”

我高兴极了。拨开她的头发,发现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长了白发。

“妈妈,你的白头发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

“你拔吧,拔完给你钱。”母亲不回答。

我拔掉一根,交给母亲,她便让它们整齐地排成一排。一共拔了20多根白发,

我拿着一元钱心满意足地去村口小卖部买了一袋饼干。

妹妹安静地在母亲的怀里睡着。

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母亲怜爱地看着我。

住在姨奶奶这里,姨奶对待母亲很客气。母亲很会来事,常常找理由塞给姨奶奶钱。

我并不喜欢姨奶奶,她几乎跟我也没有话讲,我们并不亲近。

我常问母亲,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母亲总说:“快了,再等等。”

母亲不出门,总是望着别的地方出神。我看着母亲的身影,觉得她不快乐,充满了忧愁。

怀里的妹妹香甜地睡着,完全不解世间的苦难。

风声过了,我们回家了。

父亲打电话给奶奶,聊聊现在的情况。奶奶说:“泽,知道你难,你把孩子送过来吧。在这里读书,等她大点了再让她回去。也好减轻你们的负担。”

父亲说:“孩子必须送到我妈那里,要不然我们怎么生活。”

母亲说:“我会有办法,你不用管。”

母亲找到吴姨,吴姨:“萍,孩子当然是留在自己身边,跟自己有感情。再苦再难总会过去的。没有户口,交点借读费也能上学。”

母亲听了,便联系了当地的小学,要送我去读一年级。

这天,天气阴沉,房间里空气沉闷,涌动着烦躁的情绪。

母亲抱着妹妹坐在床上,样子沮丧而无力。

父亲站在门口抽烟,脸上的表情异常严肃。像是刚吵过一架,两个人相对无言。我从外面跑进来,房间里没有一个人说话,。房间内的气氛难以忍受,令人憋闷。

我不顾外面天黑,想要出去。

“爸爸,我想要出去玩一会儿。”

“天黑了,不要去。”爸爸说道,手指的烟仍在冒着烟。

“不,我就要去!”我烦闷地说。

父亲觉得心里烦,踢了我一脚。在此之前,他没有打过我。

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哭着看妈妈,向她求助。

“没本事你朝孩子撒什么气!”母亲帮我说话。

“你有本事,你赚钱去!”

“在孩子前面吵什么!”母亲斥责。

“明天的火车票,你把孩子送到内蒙古。”父亲说。

“我带着盼盼去,让莉莉在家。过几天你可以送她去一小上小学,我打听过了,交点钱可以上。”

“你说得不现实,到时候谁去接孩子?”

“可让孩子自己回家。”

“回家饭也吃不上,我们做生意回来都几点了。让孩子去我妈那里,一天三顿饭能够按时吃。”

两个人谁也没有说服谁。

我带着哭腔说:“妈妈,我跟你一起去,我不留在这里。”

母亲哄我道:“妈妈过一段时间就回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