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29章 等待

第129章 等待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写完给励志社的信,林安伏在简陋的书桌前,搓了搓冻得微红的手指,又提笔写下两封私信。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桌上斑驳地洒下一层光影。墙角的煤油炉发出“噗噗”的响声,炉火将一壶水煮得微微作响,升腾起一缕缕雾气。她蘸了蘸墨,笔锋微顿,随即落笔。

第一封是给仍在重庆的《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划过,她回忆起几个月前在腾冲机场临时跑道旁的匆匆一晤。“泰迪,还记得你问我中国的大学生在哪里吗?”她用流畅的英文写道,“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他们来了,带着书本和热血……” 她写了西南联大招募现场人头攒动、热情澎湃的景象,又随信附上几张照片和演讲稿节选,希望这位熟悉中国、又了解西方读者兴趣点的朋友,能帮忙在重庆的媒体圈里吹吹风,将这份“来自自由中国心脏的脉动”传递出去。

第二封则写给了宣传部长董显光。访美期间,他们曾同在一个代表团,有过一面之缘。

林安姿态放得很低,先是问候,然后才详述了此次在联大成功招募翻译人才的盛况,称其为“响应领袖号召、凝聚知识界力量、服务抗战大局之创举,堪为全国青年之表率”。

如此官方背书、学生积极参与的“正能量”事件,她恳请董部长能协调中央各报刊进行宣传报道,“以彰显青年学子之拳拳报国之心,激励全国人心士气”。

信的末尾,她也提了,希望能将招募条件原文刊登,供各地有志青年参考——那上面,自然是清清楚楚印着“上尉”、“少校”军衔待遇的。

这些报道,当然是一种造势。

林安心想,如果中央军校非要在军衔问题上打折扣,打的也不仅仅是她林安一个小小中校的面子,更是国府对全国知识青年的脸面。

写完信,封好,交给通讯员发出去。林安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决定再去一趟第一路军司令部。

然而结果让她颇为失望。

杜聿明将军确实对她的“特别班”方案表示了赞同,也答应会和林蔚主任通气,但同时也明确告知,他下周就要启程飞往印度,协调驻印军全面整编和训练事宜,第五军和其他师的先头部队也已在陆续空运中。因此,昆明这边的事情,他很快就要“鞭长莫及”了。

除了口头支持和答应“写封信给何部长探探口风”,在军衔这件事上,他能提供的实质性帮助确实有限。

书信往来,在这个战时节奏里,太慢了。

林安心里那点希望之火不由得黯淡了几分。她有些悻悻然,抱着“出门没捡着钱就算亏”的心态,向杜聿明抱怨:翻译处那一百九十多人还挤在破仓库里,蚊虫又多,条件太差,既然第五军主力要迁往印度,不如把他们空出来的营房拨给翻译处用,至少让这些大学生们有个像样的住处,伙食也能稍微改善些。

这一点杜聿明倒是极其爽快地答应了,“行,我吩咐后勤,东侧原二营营房空着,你拿去用。”

这意外的收获,总算冲淡了些许林安的失望。

林安出来时,天色微暗,营区的远处响起几声犬吠,暮霭升起,一队队士兵正列队上车。她站在路边看了一会儿,心情复杂。

做完这一切,能做的似乎都做了。

重庆方面的态度尚不明朗,官邸的召见也杳无音讯。

没有新的命令,她不好擅自前往重庆活动;翻译处的训练才刚开始,学员们离“成品”还远,似乎也没到可以向魏德迈将军正式汇报成果的时候。

等待中,她耐不住地有些焦躁。

焦躁着,她就开始折腾学员们了。

看到大家还是读书查字典的学习方式(虽然读的是她选定的教材),简直就是读死书、死读书么!

她立刻把一百九十二人分成了五个班,每个班四个小组,每组大约十个人。又请了美军联络处的军官来上课。她认为,军事翻译不应该是懂术语的翻译,而是懂英语的军人。

早在她担任杜聿明翻译的时候,就为军事术语头疼。如今扩编成一千个翻译,想来至少要派遣到营一级,接触许多基础的训练内容。

因此,上课内容几乎全部都是纯英文的军事培训了。

清晨,跑步、学习射击。

上午,请美国军官培训:从操作武器、到沙盘推演,与其说是在练习英语,倒不如说是在上外国军校。

到12点上课结束,立刻小测,打分公布排名。

下午,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军事教材;以《森林作战法》、《小部队战术》为例,又加上《步兵班排进攻与防御》、《地图判读与方位角测定》;每个班同时负责翻译这四本书的不同章节,而且要求每天进行小组总结,并将各组的译文(匿名处理后)互相传阅、对比、打分评论。每天傍晚,各班会将当日评分最高的译文片段和发现的主要问题汇总给查良铮和林安审阅。

林安的用意很明确:一,在实战中锻炼笔译能力,积累军事词汇;二,引入班级和小组间的竞争机制,互相促进;三,强制进行团队协作,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完成每日任务;四,培养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将来你们下到部队,很可能一个单位就你一个翻译,没人能时时刻刻帮你,遇到问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傍晚,仓库里一盏盏马灯点亮,将黑暗驱散出模糊的黄色光圈。学员们有的趴在桌上默背新词,有的围在一起讨论译文句法,还有人抱着几本教材靠着墙默默写着笔记。

天花板上的雨滴沿铁皮接缝滴落,砸在水桶里“咚咚”作响,没人理会。

联大的学子,不说是天之骄子也差不多了。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单末尾,那滋味……简直比吃了一周的稀饭咸菜还难受。

排队打饭时,常听见类似的议论:“二班的XX今天拿了全营第一,听说是原来西语系的。”另一人接口:“听说他以前在图书馆翻过《军事史论》,怪不得。”这类闲话越来越多,成绩榜几乎成了每日热议中心。

说实话,排名是为了什么?也没人知道。毕竟又不用再考大学。可是没人愿意落后。

整个营内的风气,一下为之一变,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关于军衔的流言也暂时被搁置,大家都关心起自己和班级的名次了。

除了这些高强度的训练,林安还引入了另一项让大家(尤其是第五军干部)感到新奇的制度——定期的“一对一沟通” (One-on-One)。

前世工作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制度对她帮助很大。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工作进展、抑或兴趣爱好、家庭情况,都可以跟上级单独沟通。不是点名谈话,而是定期的,每周或者每两周进行沟通。

对促进上下级的信任有很大帮助,一是帮助上级了解下级的想法和困难,而是帮助下属了解上级的优先级、统一认识。

因此林安自己和赵、查、第五军政治干部建立起了周沟通。也要求他们和自己的下属学员进行每周定期的沟通。

“这不是‘点名谈话’,也不是‘领导训话’,”林安在一次给小组长们的简短培训中解释道,“这是双向沟通。我需要了解你们的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更需要了解你们每个人的状态、想法,甚至是对翻译处、对未来的规划。同样,你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我提问,反馈问题,或者只是聊聊最近的烦恼。”

“你们对自己的学员,也要做到这一点。”

“几十年之后,你可能会忘记你到底翻译了什么。但是你一定会记得,当年你过得高不高兴、是和谁一起工作的。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工作中找到乐趣。”

从前听过的许多“all hands”会议,从前是从大领导口中说出。现在在这个她的独立王国里,她也成为大领导了。

这种强调个体发展、建立信任、而非纯粹任务导向的沟通理念,对于习惯了单向命令的军官们来说确实“新奇”,但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们而言,反而觉得很自然,他们没有对比,便认为这大概就是翻译处“天经地义”的工作流程。

路线图被清晰地贴在宿舍墙上——一个月的强化培训计划、初步的考核标准、预计的分批派遣方向(虽然具体单位待定),没有任何隐瞒。这种透明度,也极大地缓解了大家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做完这一切,林安才感觉自己稍微掌控了局面。

仓库依然破旧,墙壁斑驳,夜晚的寒风能从木板缝隙里钻进来;条件依然艰苦,每日的饭食依旧简单得近乎粗陋(尽管她已在想办法),训练的强度让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们叫苦不迭。

然而,在这片仿佛被战争遗忘的、尘土飞扬的角落里,那些对林安而言无比熟悉的流程——清晨简短高效的站会、明确到人的任务分工、定期坦诚的一对一沟通、基于数据的周报复盘、以及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正在顽强地生根发芽。

这些流程的建立,像一根根无形的支架,在异国他乡的战时废墟之上,为她搭建起了一个属于过去的、秩序井然的小小精神角落。

它们是逻辑,是理性,是她所熟悉和信赖的、能于混乱中寻求确定性的工具。每当看到学员们开始用她教的方法去设定目标、去复盘讨论,尽管还很稚嫩笨拙,她心中总会升起一丝奇异的慰藉——这至少证明,有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是可以超越时空和环境的。

那天傍晚,当最后一批学员拖着疲惫的脚步离开充当临时教室的仓库区域后,林安独自一人留了下来。

仓库里只剩下几盏昏暗的电灯泡,将她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满是尘土的地上。她走到墙边那块用墨汁刷过、勉强算是黑板的木板前,不知从哪里摸出半截白色粉笔。

一种混合着怀念、较劲、甚至有点恶作剧般的冲动涌上心头。

她略带一丝狡黠地笑了笑,然后,开始在那块粗糙的黑板上,认真地写下一行字:

“追求极致、务实敢为、开放谦逊、坦诚清晰、始终创业”

粉笔灰簌簌落下,留下清晰的白色字迹。她退后两步,看着这面写满了“异世界”管理哲学的黑板,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突兀,甚至荒诞。

她忍不住轻轻笑出了声。

这些曾经在窗明几净的会议室里被强调的“金科玉律”,贴在厕所门上的小漫画,如今却出现在了这个连水电都不能保证的战时仓库里。

然而,这荒诞感中,又有一种奇妙的踏实。

它们提醒着她是谁,她从哪里来,她要怎样带领这支队伍走下去。

折腾完这一切。这些熟悉的氛围和工作,让她每天早上醒来,面对这个艰苦的现实时,都觉得好像有一小部分自己,仍然连接着那个已经回不去的21世纪。

熟悉的站会、分工、1-1、周报……让她在这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找到了某种可以掌控的节奏,几乎有些……喘了一口气的感觉。

——不过,被排名、天天小测和纯英文“轰炸”轮番“拷打”的学员们,有没有喘一口气,那就不得而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