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种因果孝王策邺王棋,埋祸事宰相家行险招。(十五)
宁国的女人最喜欢读三国,这或许是显王带起来的风气。许多母亲看女儿玩世不恭、打架斗殴,不在读书上用功,便期望她能够走武这条路,以显王殿下为榜样。
祺王画佛像是一绝,她按照涂王的要求,以显王为蓝本,给赵子龙、孙策画了女相版封神像。宁国中许多人家都会买来供奉。
画神像那天,显王穿着盔甲,头戴雉鸡翎,板板正正叫苦连天地坐了一整天。哀嚎着当神像比打仗累得多。
唐王第一次到谭将军府上时,才知道谭将军对三国之物有多么喜欢。她的整座将军府,都是仿照三国时期的风格建造的。宁国有一部分男子喜欢追求魏晋风流,但像谭将军这样对某一种风格追求到极致的还是少见。
一般人喜欢,不过是三国志相关的书籍、画卷多,或是像涂王一样,喜欢用宝石羽扇,她拿着那柄扇子仿佛能暗示自己,智慧翻倍九九九一样。
宁国和南丘国早已经多用椅子和凳子。但谭将军府还在坚持用跪坐的方式。
她与谭将军在地面的软席上,隔着一张方桌对坐。简单寒暄称赞了她的审美后,便直奔主题。
“我听柳公子说,将军您,对卫拂将军的兵法,一直盛赞有加?”
谭将军已经是暮年之人,可眼神和颧骨犹有力量。
“不错。殿下可是为此事而来?”
“本该早些和谭将军取经。只是听闻您身子不痛快,便不敢来打扰。卫拂将军不在京城,小王听闻谭将军对卫拂将军的兵法研究很深,所以,前来讨教。”
“殿下太客气了。论及兵法,在宁国有谁能胜过卫拂呢。”谭将军客气地给唐王斟好了茶,“听闻殿下已经许久不喜欢饮牛乳茶了,便准备的是有些清苦的太平猴魁。”她眼光闪烁,好像回忆起了许多事,“老身与卫拂,先为敌,后为友。年轻时有些自负,不屑于承认人世间山外有山。后来,真的研读过她的兵法后,才第一次险胜。当年,阎磬大人游说四方,一开始并没有决定要去策反卫拂。”
“这是为何?”
“先帝欲多立女官,充实朝廷。可当时宁国境内的女子,饱读诗书、精于六艺者很少。阎磬当年的策略,是先挑选南丘国边境处,那些膝下唯有一女的官员、商贾家庭。许诺给他们的女儿立户、继承家业,给女子更高的地位。这样的招数很奏效。卫拂当年,过继了儿子,阎磬并没有相中她。”
“直到后来,先帝在战场上见到了她的才华,几次抛出请帖,意欲赐她国姓,许骠骑大将军之位。卫拂是个受礼仪德行牵绊很深的人,不能接受背叛自己的家乡。可奈何,南丘国重文轻武,皇帝生怕武将黄袍加身。卫拂几经官场斗争陷害,后来,便归顺我朝。”
“惊才艳艳的人,总是惹人妒忌的。殿下手中的宋书生是这样,当年的卫将军,也是这样。为了超越她,为了压过她,我拼命地研究她。她的每一场战役,我都有复盘,每一次朝堂回禀战况、禀报策略,我都会一字一句地记在脑海里。”
“我读的她太多,她的思想都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身体里。”
“与她交手,是第一难事,也是第一快事。”
“老身不知道自己的血液还能流淌多久,谭惟是老身一手带大的女儿,却总是毛毛躁躁的,不像样子。”谭将军挥了挥手,侍女把唐王身后的暗门打开,里面藏书万卷。
“这里,是老身对卫拂的一切记载、一切的回忆。殿下喜欢什么,便拿回去品读好了。”
唐王走出谭将军府时,心事重重,紧缩眉头叹了口气。
-----------
晨光还不甚明朗,垂拱殿里只有皇上和唐王两个人。
唐王眼前摆了三卷圣旨。
“三条使命,你选一个。”
唐王疑惑地打开三卷圣旨,分别写着——「剿叶门」、「擒邺王」、「屠倭国」。
“三样事情,无论选择哪一样,都要做得有理有据,不能被人捏住话柄,不能被后人所批判。事成之后,加封五珠亲王。”
唐王猛然抬头,“皇姐,为何没有北穆国和南丘国?”
“朕,是为了你考虑,这两样事你去了,不论输赢,都不是好事。你赢了,旁人也会议论你是将赢未赢时抢功。怎么,考虑好了吗?”
唐王把三卷圣旨仔仔细细地卷好,堆在手中,“皇姐,臣妹都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