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上一刻皇帝还当忠顺王爷是最亲近的兄长,下一刻忠顺王爷就被削了王位,像泸定王那样,被永远囚禁起来了。
因为忠顺王爷来不及让手下人去传消息,贾政的任务也就完成地出奇顺利。路上来回走了三个月,而贾政再次回到京城时,还是初秋时节。
皇帝如约放元春出了宫,贾政的心结也就此解开。他来到这个世界时,贾珠病重,元春入宫,宝玉还年幼,王夫人身边只有探春陪伴。
如今却大不相同了。孩子们围着大姐姐元春叽叽喳喳话家常,王夫人笑中带泪,搂着大女儿。
贾政一个人靠着软榻,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生活了,贾政轻轻叹了口气。
工部的事务交接完成后,贾政顺理成章辞了官。本来只等他辞官后,就举家迁回金陵的。却没想到贾赦先去世了。
自从年初进了一次大牢,贾赦的病就没有彻底好过,幸而邢夫人和张雪月陪伴左右,侍奉汤药,贾赦才撑到了秋天。
张雪月在九月初生下一个女孩,贾赦看了一眼自己唯一的孙女,也没有额外的情绪了,终于闭上了眼睛。
贾琏在金陵流放,不能回来为父亲治丧,而贾赦一房再无男丁,张雪月所生也是个女孩。皇帝见贾政识时务,就将贾赦的一等将军的爵位给了贾政。
贾政既不关心自己得了爵位,也不在乎贾赦的死,只有贾母的身体状况让贾政很是担忧。
在贾家这样的大家族中,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才是家族的主心骨,一旦长辈去世,家族也很快就会分崩离析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贾敏去世时,贾母已经体会过了一次。自己一生只有二子一女,如今只剩了一个贾政。贾母心里有无限的痛苦,却也只能独自承受。
也幸好贾母和湘云一样,生来都是豁达豪爽的性格,同时也有乖巧懂事的孙子孙女们的陪伴,贾母哭了几日,也就缓了过来。
办完贾赦的丧事,正好送灵到南边,荣宁二府就此搬出京城,回了金陵。
薛姨妈和宝钗也一同回了金陵,只有薛蟠自己还想留在京城做事。
亲眼见了薛蟠这几年的成长,薛姨妈也没什么不放心了。如今两个子女都不用她再操心,薛姨妈乐得享受晚年生活,回到家乡,和姐姐兄长待在一处。
三四十年倏忽而过,在人生的后半程,还能与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相伴,实在是件幸事。
*
初冬的午后,太阳晒得暖融融的,黛玉和宝钗两个坐在花园的石桌旁,一个写书,一个看账本。
“林姐姐你猜,谁来信了?”探春牵着湘云,二人笑着走到宝钗黛玉跟前。
黛玉放下手中的笔,看了一眼宝钗,只见宝钗也不说话,黛玉就笑道“你们不问宝姐姐,偏只问我一个人,说明宝姐姐肯定知道是谁···”
“林姐姐快猜啊!”湘云靠着黛玉肩膀催她。
“我猜是凤姐姐的信!”黛玉自信笑道。
“果然猜对了!只是猜得太容易了,下次换个难一点的。”探春坐在了宝钗和黛玉中间。
“你早就知道了,还要逗她们两个玩···”宝钗笑道。
湘云哼了一声,半个身子挂在黛玉脖颈上,又道“你们是一伙的,知道什么却从来都不告诉我们!”
“凤姐姐和宝姐姐合伙做生意,人家两个当然要经常通信了,你又吃的哪门子醋呢?”黛玉轻轻拍了一下湘云的手。
“我不管,一定要罚你们!”湘云又道。
“今年是咱们在金陵第一次一起过年,凤姐姐也快回来了,应该想一个好主意罚宝姐姐和林姐姐在除夕那天做点什么,为咱们助兴!”探春拍手笑道。
“这好极了!让我想一想!”湘云立刻表示同意。
“宝姐姐,我可没有什么才艺,不如你想一个?”黛玉搂着宝钗的手臂撒娇。
“我又会什么呢?总不能即兴作诗吧?也太无趣了。”宝钗顺手搂着黛玉。
“不如宝姐姐表演一个打算盘?”黛玉不怀好意地偷笑。
“你们看谁来了?”宝钗突然指着三五步外的两人,又道“今日可真巧,先来了探春和湘云,这会儿英莲和袭人又来了。”
“英莲快来!我们正商议着怎么罚宝姐姐呢!”湘云忙挥手叫英莲和袭人过来。
“罚什么?宝姐姐也会犯错吗?”英莲笑问。
“你这丫头,现在也学会贫嘴贫舌了,不知道和谁学的!”宝钗在英莲的额头轻点了一下。
“肯定是和林姐姐学的!”探春也在黛玉颊畔捏了一下。
“伶牙俐齿不好吗?”黛玉也不恼,笑着看了探春一眼。
宝钗点头笑道“照这么说的话,颦儿屋里那只虎皮鹦鹉最好!”
“宝姐姐你也来逗我!”黛玉虽这么说,却仍靠在宝钗怀里不起来。
“二姐姐和四妹妹在做什么?好几日没见她们了?”黛玉又问探春。
“大姐姐想办一间书院,找了二姐姐和四妹妹给她画院子的图纸。”探春回道。
“怎么没找你这个管家帮忙吗?”宝钗笑看探春。
“我去太太那边的时候,探春也正和大姐姐一处谈事呢,还是太太说这些日子探春太辛苦了,所以打发她和我来找你们玩呢!”湘云抢先回道。
“大姐姐若忙不过来,我和颦儿也可以去帮忙的。”宝钗又道。
“母亲说姐妹们一处玩就行了,不用操心这些,只是父亲又担心母亲太操劳,就让我过几日叫宝姐姐和林姐姐也去帮忙。”探春笑道。
“我也可以去帮忙吗?”英莲突然道。
“当然可以了,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啊!”宝钗搂住了英莲肩膀。
“书院位置定在哪里了呢?”黛玉又问。
“珠大哥说我们家在栖霞湖畔有一块田地,辟出一块用来盖书院刚刚好。”探春解释道。
黛玉激动道“这刚刚好!文苑新的印厂就在栖霞湖畔,到时就更方便了!书院建大一些,多留几个房间,我们都可以去那里住!”
黛玉说完见宝钗笑盈盈看着自己,立刻意识到不对,又撅嘴道“宝姐姐肯定知道这件事了,却不告诉我!”
说罢,黛玉转身背对着宝钗。
宝钗也没有要解释,她笑道“宝玉这几个月用功得很,我看颦儿也跟着一起忙。什么时候等宝玉考中举人,进士了,颦儿大约才能有时间继续写文章吧!”
“宝姐姐岔开话题,不解释自己的过错,反而又来打趣我了!”黛玉红了脸,只好这样转移话题。
“害羞什么呢?我们谁没有为宝玉帮过忙呢?”湘云扳着黛玉肩膀,又安慰她。
探春也点点头,笑道“就连大姐姐都说,二哥哥的性子变了许多,如今更勤奋更能吃得下苦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富贵闲人了。”
众姐妹也都很赞同地点点头。
“对了,我又想起一件事···”探春又道。
“看起来很神秘!快说!”湘云性子急,最先催促。
可是探春却笑着摇摇头,说道“好事不怕晚,只等除夕那日,父亲自然会说的!”
*
年关将至,金陵下了一场雨,本就湿冷的天气更冻得人站不住脚。
次日一早,温度跌到冰点以下,小雨转为雪花,簌簌落下。如此一整天,古城金陵就被白雪覆盖了。
没有诗人不喜欢气象的变化,这种变化总能催生出无数的灵动词句,经过姑娘们的笔端,流淌成一篇篇锦绣文章,为她们的新年诗社添了不少乐趣。
正月里,金陵贾府热闹极了,王家史家薛家的人都来贾府拜年。
姑娘们又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她们一旦三五个待在一处,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
贾政和王夫人终于可以不再应付琐碎的人情往来,贾珠和李纨已足够接替这一任务。幸而在金陵,必须的人情往来也远不及京城那么多。
一开春,元春的书院正式动工,迎春惜春和张雪月帮助元春料理这宗事情。而其他的姐妹们正忙着准备贾政在除夕夜所说的神秘事件。
她们要和王熙凤一起出海,走南海,红海,地中海,一直到大洋彼岸。
宝玉还要准备考试,黛玉本来也不想去的,却在宝玉的劝说下改了主意。
“林妹妹,我以为你不应该因为我而错过这次机会。”宝玉劝道。
“可是,你正是要考试的关键时候,我却···”黛玉很是犹豫。
“从前,姑娘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路,只能依附父亲,依附丈夫,可是现在不同了···”宝玉说道这里,对黛玉笑了笑“如今,长辈们都没有逼着你们必须成亲,你们也都有各自的事业要做,我又如何能成为你的阻碍呢?”
黛玉摇摇头“你为何这样说?我从不觉得你是阻碍···”
宝玉走到窗边,低头嗅着一枝玉兰,反问道“凡是能流传千古的文章,大部分是男子所作,你肯定知道是为什么···”
“因为男子可以不受约束地游览大江南北,可以做官可以做生意,他们的人生体验比起一生困在深闺的女子们丰富太多了···”宝玉不等黛玉回答,自己解释道。
“你喜欢写文章,三妹妹渴望游历,宝姐姐和凤姐姐在生意上展现自己的抱负,湘云妹妹喜欢自在行事,大姐姐和二姐姐四妹妹英莲一起办书院,也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你们能走自己的路,我真的非常为你们高兴。”宝玉笑道。
“我不过是这几年要准备考试罢了,无论考中与否,我之后仍有大把的机会去游历,而你们却很难的···”宝玉说道这里又叹口气“谁知道过几年又会是什么光景呢?”
黛玉注视着宝玉的脸庞,那眼神坚定且清亮,这不属于曾经不谙世事的宝玉。黛玉忽然更深刻地明白了元春姐姐所说的宝玉的变化。宝玉好像,真的成长了许多。
“就像父亲说的,我们一起成长,不要成为彼此的阻碍,而是彼此的支柱,好不好呢?”宝玉越说声音越低,说罢,已红透了脸。他手里捏着方才嗅过的那枝白玉兰,犹豫一会儿,才递到了黛玉面前。
黛玉含笑接过,自己也红了脸庞。
*
刚过春分,贾政和王夫人就先搬到了湖畔田庄。
元春回到家里没多久,和王夫人还没有相处几日。姑娘们过些日子又要远行,贾政有些担心王夫人会舍不得孩子们。所以他并没有着急要搬的,只是王夫人却很主动。
“又不是不能回城里来了,再说她们也会来看咱们的。老爷无需担心这个。”王夫人说这话时,元春还微眯着眼靠在她肩上。王夫人就侧头摩挲了一下女儿的脸颊,又笑道“孩子们长大了,咱们就不要去操心她们了···”紧跟着,是一声叹息。
这却让贾政以为夫人是为了迁就他。只是他见夫人不想再谈这事,就没有继续问下去。
孩子们的远航还没有开始,贾政和王夫人就先一步离开了金陵城。
王夫人想到这里,遥遥看了一眼屋外正弯着腰刨坑播种的贾政,忍不住摇头轻笑。
不一会儿,却听到门外有人声传来。王夫人走到院里,果然看到贾政和林如海在田间谈笑,妹妹手里拿着一饼茶叶,也朝她走了过来。王夫人笑着迎了上去。
贾政泡好一壶洞庭碧螺春,一一为林如海,薛姨妈和王夫人倒好茶,这才自己坐下倒了一杯喝。
“从来没听过哪个农夫喝这个茶的。”林如海喝了一口茶,看着远处一行行歪歪扭扭,高低不一的田垄,忍不住笑了笑。
薛姨妈也注意到了林如海的视线,她笑道“姐夫今年才刚开始做农夫,我想他会越来越熟练的。”
“非也非也”林如海笑着摇摇头,“半辈子握笔的手,可不一定拿得惯锄头。”林如海说罢,含笑看向了贾政。
贾政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他笑道“一回生二回熟,会越来越好的。”
王夫人对贾政的自信已经习以为常,她赞同道“我让珠儿问了附近的农户,他们说这块地比较肥沃,灌溉也方便,不需要很精细的照料就能有不错的收成。”
“还是夫人最支持我!”贾政说罢,又给王夫人续满了茶。
王夫人捧起茶杯,笑着看一眼贾政。
此时的贾政身着最朴素的灰色粗布外袍,裤脚处上还有斑斑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