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小女阿乔 > 第14章 014

第14章 01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定王府。

幽深静谧的书房内,元泽匆匆而入,将打探到的消息如实禀报。

“爷,属下已查明,那唐正清来自邱利镇丰梁村。”

慕凌折闻言,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颤,茶水险些溅出。

他缓缓放下茶杯,靠向椅背,思绪飘回到四年前。

彼时,他遭人追杀,身负重伤,浑身上下全是伤口,腹部还有一处足以致命的刀口,他拼尽全力逃至丰梁村边一处荒僻山林。

他意识模糊,伤口鲜血淋漓,他全身再提不起来一丝力气,感受到生命力逐渐消失,他躺在一片荒草之中静待死亡。

回忆如走马观灯,一帧一帧的出现在他眼前,他这一生,其实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走就走吧。

可眼前模糊的出现一名面容清丽,神色淡然的女子,他迷迷糊糊的想着,这女子从未见过面,为何会出现在他临死前的映像中。

那女子温和的声音呼唤了他几声,试图将他唤醒。

听着这柔柔的声音,他竟罕见的出现了安心的感觉。

见态势禁急,那女子毫不犹豫地口嚼草药,而后轻轻敷在他的伤口上,动作轻柔且专注。

那草药的清香与女子身上淡淡的气息交织在一起,让身处剧痛中的他,莫名地感到安心。

他好想睁开眼睛仔细看看眼前的人,但是困倦袭来。

数日未曾合眼的他,在这陌生女子面前竟然有了困意。

在这样的荒野之中,这样的濒死之际,他不可思议的感觉到了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许是精疲力尽,他就这样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再次醒来,那人早已不见了踪迹。

待他伤愈回京,心中始终挂念着那人,立刻派人前往丰梁村寻找。

派去的人带回了孔宣儿。

那处山林实在太过隐蔽,又无旁人目睹当时情景,而孔宣儿对当日之事的描述详尽入微,让人难以生疑。

救命之恩如山,他便一直纵容着孔宣儿的任性与逞凶。

然而,在与孔宣儿相处的日子里,慕凌折心中的疑惑却与日俱增。

他印象中的救命恩人,言行举止间透着温婉平和,那一声声呼唤,给他敷药时的缓声慰藉,与孔宣儿平素嚣张跋扈的脾性截然不同。

直到那日,他偶然见到了那位唐正清,四目相对的瞬间,他的心猛地一颤。

那双眼睛,清澈明亮,与他记忆中那位女子的眼神竟有着几分相似,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一发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使他心中怀疑更胜往前。

“他家中可有姐妹?”

慕凌折回身盯着元泽,元泽恭敬的半跪在地,双手抱拳在前,眼底闪过一丝不忍。

“是有一个姐姐,只不过年前落水发了高热,不治身亡了!”

话出口的一瞬间,气氛凝重下来。

慕凌折心中一紧,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微微皱眉,语气急切地问道:“他那姐姐,叫什么名字?”

元泽依旧恭敬地半跪在地上,身子微微前倾,答道:“回王爷,那女子名为唐乔婉。”

听到“唐乔婉”这个名字,慕凌折的身子猛地一震,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

他缓缓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当年那位救他的女子,她的音容笑貌,她的温柔眼神。

可如今,心中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悲伤。

他轻叹一声,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满是怅惘与遗憾,低声喃喃道:“是我晚了。”

一阵沉默后,慕凌折的眼神逐渐恢复了冷静,可眉头仍微微皱起。

虽然听闻唐乔婉的死讯让他心脏发疼,但对于孔宣儿,仍不能就此断定她是在欺骗自己。

毕竟,当年事发之地极为偏僻,没有旁人见证,而孔宣儿对当日的情节描述得极为真切,不像是凭空捏造。

他在京中虽素有煞神之名,对人命从不顾惜,上阵杀敌时割下来的头颅能填满一辆马车,可此女却是他平生仅存的温情。

每每想到此人,他总是心头一暖,万般柔情绕下。

是以,就算那孔宣儿不是救他性命之人,她既能详细描述,也定当对当时的情形了如指掌,此人留着,日后可能还是有用。

他微微踱步,双手背在身后,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索。

“那孔宣儿,虽然言辞凿凿,可她与我记忆中的女子截然不同,此事终究还是疑点重重。”

慕凌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元泽交代。

元泽微微颔首,说道:“王爷所言极是,此事确实蹊跷,属下定会继续彻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慕凌折微微点头,望向窗外,阳光洒在庭院中,他眸底如深渊沉墨。

佳人已逝,真相未明。

若是日后真的查出那唐乔婉才是当日救他性命之人……

***

唐乔婉被天子钦点入翰林院任职,又在京中引起一片小骚动,历来新科进士少有留任京中,多是先发到下属县郡历练几年,能不能回京都是难说,更别提直接入职历来是天下文人梦寐以求的翰林院。

可此人,先是得了陛下钦赐的府邸,又是留任京都翰林。

京中的官员这才察觉,皇上对唐乔婉实在是荣宠非凡,惹人艳羡。

唐乔婉又是进宫谢恩,许是出于爱贤爱才之心,陛下对她的态度是出奇的好。

对她在京中的起居饮食一阵关心,又嘱她日后可以接二老进京享福。

又百般叮嘱在翰林要认真处理公务,不要和学士起了纠纷,若是有人欺压外乡,自可以秉到他这里来。

唐乔婉受宠若惊的领了朝服,叩谢皇恩,隔日就到翰林院入职了。

踏入翰林院的第一日,她身着官服,头戴乌纱,步履沉稳地走进院中。

周围的同僚们或低声交谈,或埋头书写,偶尔有人抬头看她一眼,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

“这位便是新科状元唐正清吧?”一位年长的翰林学士走上前来,面带笑意,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试探。

唐乔婉连忙拱手行礼:“正是下官,见过前辈。”

那学士点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意味深长:“唐状元年少有为,真是后生可畏啊。不过翰林院事务繁杂,可不像科举考试那般简单,唐状元可要多多用心。”

唐乔婉听出他话中的敲打之意,心中暗自警惕,面上却恭敬答道:“多谢前辈指点,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那学士笑了笑,转身离去。

唐乔婉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明白,自己初来乍到,难免会被人轻视甚至排挤。

但她并不畏惧。

接下来的几日,唐乔婉全身心投入到翰林院的工作中。

每日早起晚归,翻阅典籍,整理文书,起草诏书时更是字斟句酌,力求完美。

一日,唐乔婉正在书库中查阅典籍,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低语声。

她停下手中的动作,侧耳倾听。

“那位唐状元,不过是个外乡的低贱门第,竟能入翰林,赐御府,金榜题名,打马游街,真是风光无限啊。”一个声音带着几分艳羡与讥讽。

“哼,不过是侥幸罢了。许是在殿试时碰上了陛下心情好,才得了头名。”另一个声音不屑地说道。

“你们可别小看他,我听说他起草的诏书连陛下都赞不绝口呢。”

“那又如何?翰林院可不是光靠才华就能立足的地方。他一个外地来的穷酸举子,无依无靠,迟早会被排挤出局。”

唐乔婉听着这些议论,心中全无波澜。

她早已料到会有人对她不满,但她并不打算与他们争辩。

陛下待她亲厚,恩宠有加,遭人红眼与非议是理所应当,这些人寻个话茬解解心中气闷也好。

随便他们如何去说,反正这些话也不会刮下来她的一块肉。

然而,事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般简单。

几日后,她在整理一份重要的诏书时,发现其中竟有一处明显的错误。

她仔细核对后,确认是有人故意篡改了原文。

若这份诏书直接呈给陛下,后果不堪设想。

唐乔婉心中一惊,立刻意识到这是有人在暗中陷害她。

她冷静下来,仔细回想这几日接触过这份诏书的人,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年轻的同僚身上。

她心中有些愤懑,他们在背后如何去说,她从不干涉,但是这些人倒是惯会上房揭瓦的,竟然敢动这种手脚。

若是不加以限制,日后恐怕更是猖獗。

唐乔婉思虑再三,悄悄将错误修正,并在诏书的末尾附上了一封密信,详细说明了事情的经过。

将修正后的诏书连同密信一同呈了上去。

不出几日,皇帝便得知了此事。

龙颜大怒的他,当即下旨命人彻查此事,务必将真相水落石出。

负责调查的官员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展开调查。

他们先是传唤了唐乔婉,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

唐乔婉不卑不亢,将自己发现错误、锁定嫌疑人的过程一一如实道来,言辞清晰,逻辑严密。

随后,官员们又将那位被怀疑的年轻同僚传唤到案。

面对官员们的质问,那人起初还百般抵赖,矢口否认自己篡改诏书的行为。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证据一件件被摆在他面前,他才开始错漏百出的解释。

最终,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承认了自己因嫉妒唐乔婉的才华与地位,一时鬼迷心窍,故意篡改诏书,企图陷害于她的事实。

皇帝得知真相后,龙颜震怒,拍案而起,大声斥责道:“翰林院乃国家储备人才之地,本应是清正廉洁、严谨治学之所,尔等竟做出此等卑劣之事,实在是有负朕的信任!”

盛怒之下,皇帝当即下旨,将那年轻同僚革去官职,贬出翰林院,永不录用。

不仅如此,陛下还下令将人杖了三十大板,又用车拉着游街示众。

可谓是面子里子全丢尽了。

而唐乔婉,因其处事冷静、应对得当,揪出了心怀不轨之人。

皇帝特意下旨褒奖,称赞她“才思敏捷,忠君体国,堪为众人表率”。

此行此举不仅是被那人气坏了发怒,更重要的目的倒像是在帮她立威。

陛下定然也心知她一个外乡人不好扎根,才一次又一次的对她格外关照。

唐乔婉心中感念,只能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处理公务之中。

经此一事,翰林院众人对唐乔婉也畏惧了几分,之前以为她是个没有依仗的软团子,可现在却知道她是个有大脾气的。

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不过是同僚之间的小纠纷,竟然能被她一下子捅到圣上面前,真真是个不按规矩出牌的煞神。

这是个不能轻易招惹的。

那些对她心存偏见的人,也都夹起尾巴,不敢在她面前妄言了。

此事过后,耳边没有那些总是嘈嘈切切的谈论之声,她在翰林院待的也更顺心了一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