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池,巴渝人士,很喜欢某对号称不认识的CP(某池筱字来源,懂的自懂),一时兴起写一篇中篇小说,却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扩大,最终预计会是大长文。
写作的过程很痛苦,枯坐整日居然只磨出来三千字,天都塌了。
可写作的过程也很欢乐,给一个个角色写人物小传,设定他们的生老病死,就仿佛经历一次他们的人生,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每一个都舍不得放弃,最终,估计会越写越长。(大纲已定,就,可能会扩展很多小人物的剧情)喜欢视角只围绕主角的小伙伴可以弃文了,某池喜欢群像,主角视角大约占60%,其他会是各种围绕主角的角色展开。
某池笔下的世界不是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人而转动,而是各种各样鲜活的个体组成这个世界,某池热爱的,热气腾腾的世界。
番外:共剪西窗烛影迟
【一】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蜀多雨。
三月的夜晚,细雨绵绵,落在瓦上、竹林间,带着微凉的潮意。窗外山色朦胧,夜雨笼罩了整个小院。
院中有一棵老梅树,枝干嶙峋,细雨落在花瓣上,点点红色在黑夜里像未熄灭的烛火。
烛火映着窗扉,照出屋内两人的影子。
一人席地而坐,半倚在窗边,执笔在素笺上勾画诗句,白衣松散,鬓发微乱,眉眼沉静如水。
另一人倚在案边,随手翻着一本旧书,懒懒道:“又是巴山夜雨?”
柳明璋未抬头,随口答:“诗成于心,意起于景,巴山夜雨最动人。”
清尘轻笑了一声,手指拨弄着烛火:“那……夜雨中,可有人与你共剪西窗烛影?”
柳明璋停下笔,侧首望他,眼里映着烛光,也映着这个男人含笑的眼神。
半晌,他轻叹一声,放下笔,执起烛剪,慢悠悠地剪去烛泪。
“这下,”他缓缓开口,“便有了。”
窗外,夜雨正落,西窗烛影,剪得迟迟。
?
【二】人间未必多温暖
柳明璋曾以为,自己会在京城度过一生。
哪怕只是个无足轻重的纨绔,哪怕一生只能写些无用的诗词,他也不会逃离那座城。
可是京城的风太冷,柳家倒下时,连一个回头的人都没有。
他失去了一切,甚至连活下去的意义都一并失去了。
然后清尘来了。
夜色沉沉时,他悄然潜入柳明璋破旧的小屋,低声问他:“你恨我吗?”
柳明璋本该恨的。他本该怨恨清尘欺骗了他,让他一步步陷入深渊,亲手加速了柳家的覆灭。
可他只是木讷地摇头,轻声道:“不恨。”
清尘定定地看着他,像是不信,又像是在等一个更合适的答案。
柳明璋目光微垂,缓缓道:“我爱你。”
清尘心头一颤。
“成王败寇,那是他们应得的。”
柳明璋笑了,笑意淡得像雨落在湖面,转瞬即逝。
清尘突然觉得,自己这一生,从未像这一刻这般仓皇。
他本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可是眼前这个落魄潦倒的男人,偏偏用最冷漠的语气,说出了最决绝的话。
那一刻,他想留下来。
他想弥补这一切,哪怕一生一世,都只是陪着他听巴山夜雨。
?
【三】此去余生是故知
“京中又来了学子,问《夜雨集》是何意。”
清尘坐在院中剥着橘子,把剥好的橘瓣递给柳明璋。
柳明璋接过来,轻声道:“你怎么回答?”
清尘笑意淡淡:“我说,先生一生,最爱巴山夜雨。”
柳明璋含着橘瓣,轻轻一咬,酸甜的味道在唇齿间化开。
他看着窗外的雨,低声道:“那他们信了吗?”
“谁知道呢。”清尘漫不经心地撑着下巴,“有人说这是隐喻,也有人说是先生未竟的哀愁。还有人说……”
柳明璋看着他,挑眉道:“说什么?”
清尘笑得更深了,眉眼间带着戏谑:“他们说,二位先生当年,亦是如此。”
柳明璋怔住,随即失笑:“荒唐。”
“可惜,”清尘语气轻快,“荒唐的事,往往最能流传。”
柳明璋没再说话,夜雨轻敲窗棂,烛火摇曳,他看着清尘的侧脸,突然觉得,这样也很好。
此去余生,唯有巴山夜雨,唯有此人相伴。
千年之后,或许人们已忘记他们的名字,但只要还有人在雨夜轻诵那一句——
“巴山夜雨涨秋池,共剪西窗烛影迟。”
那么,他们便还在。
他们,便从未离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