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22章 造势

第122章 造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好!都看了吧?林安这几篇文章!还有外面那些海报!这……这真是……” 他似乎一时找不到最恰切的词来形容这股冲击力,目光扫到潘光旦紧锁的眉头,转而对他说,“光旦兄!你看看这文字,尤其是写小周牺牲那段,感人肺腑!真是把人的心都给揉碎了!”

不等他坐定,一直埋头看稿的叶公超抬起了头。他将手中的英文原稿向两人递去,动作从容,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纯粹基于语言专业本身的欣赏:“光旦兄,一多,你们都看看林安这几篇英文原文。抛开其他不论,单说这语言文字本身,” 他用修长的手指轻轻点着稿纸上的某几行,“其娴熟老到之处,确是非同凡响。你看这句,描写战场气味,‘the heavy blend of damp earth and gunpowder… the metallic stench of cartridges trampled into mud.’——用词何其精准,‘metallic stench’(金属的腥臭),感官毕现!还有这里,写她和飞行员的联系,‘Our fates were fused in that moment of noise and speed.’——‘fused’,熔合,一个词道尽多少生死与共的意味!这绝非生搬硬套查字典能得,是真正化语言为己用。”

他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发现的亮光,又翻到另一页:“其叙事节奏掌控自如,时而简洁如刀,写周牺牲,‘He never cried out. He never came back.’——短促有力,不着一字渲染,却尽显悲壮;时而铺陈如散文随笔,你看《战火之旅》中描写开罗那段,‘Bombs had not yet burned away the ordinary.’——观察细致,寥寥数语,意境全出。更难得的是,能将新闻报道的客观冷静与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感表达,如此自然地熔于一炉。在国内,能将英文运用至此境界者,屈指可数。”

潘光旦教授听着叶公超的分析,接过稿子,草草扫了一眼,脸上紧锁的眉头并未舒展。他没有反驳叶公超对语言本身的评价,而是将话题拉回他更关心的层面,语气冷静:“公超所言其‘术’或有过人之处。然我观其整个‘造势’手法,以煽情故事裹挟优厚待遇,大肆渲染个人形象……此仍是标准之宣传鼓动(Propaganda),其目的在于使人‘信’,而非使人‘明’;在于‘灌输’(indoctrination),而非‘启发’(enlightenment)。文字技巧再高,若用于此道,恐非教育之本旨,亦非学府所宜提倡。此风一开,于大学独立自由之精神,大有妨碍。”

闻一多一听这话,几乎跳了起来:“光旦兄此言差矣!”他抬高声音,浓密的眉头拧成了结,指着窗外那些因林安海报而聚集的学生,“国难当头,救亡是第一要务!教育固然重要,但国家将亡,何谈教育?林安这是用最有效的办法,激发爱国心,招揽急需人才!是宣传又如何?能打跑日本人就是好的宣传!”

他激动地一转身,又对叶公超说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揶揄和由衷的敬佩:“说起来,公超!如此英文高手,又是从我们联大出去的,她定是选过你的课吧?你这先生,可真是教出了一个不得了的高徒啊!”

叶公超脸上露出他那标志性的、似笑非笑又略显无奈的神色。他摊了摊手,干脆地摇头:“惭愧,实在惭愧!”

见两人都看着自己,他慢条斯理地解释道:“名册我查过,这位林安,确是选过我一门‘英国文学选读’。但要说印象……毫无印象。”

他说着,还惟妙惟肖地模仿起自己上课时那著名的神态和腔调,“我的课,你们是知道的,学生自己回去读原著,自己查资料。课堂上?依次朗读!有问题?” 他顿了一下,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然后一挥手,“——查字典去!”

休息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笑声,连一直表情严肃的潘光旦嘴角也似乎抽动了一下。

叶公超自己也笑着摇了摇头,继续道:“她当年大概是从未在课堂上问过我任何问题,我自然记不得她是谁。能写出这样地道的英文,” 他重新拿起那份稿件,轻轻掂量了一下,“我看要么是天赋过人,要么是南迁之后自己另有机遇、下过一番旁人未见的苦功……大约,和我那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的课堂,关系实在不大。”

闻一多爆发出爽朗的大笑,手一拍膝盖:“哈哈哈!‘无为而治’,妙哉妙哉!公超兄这课堂,竟也结出异花一朵!”

潘光旦教授则若有所思,轻轻“嗯”了一声,似乎在想,这或许恰恰印证了他关于“非教育之功”的判断。

这种流畅、煽情、充满个人色彩却又根植于残酷现实的英文写作,出现在1942年的中国,出现在一个年轻女性笔下,并通过《时代》这样的平台传播,其意义确实非同小可。

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工具,打破了中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它更像是一种宣言,宣告着一种新的可能性——中国人可以用自信、现代、且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争取自己的位置。

这声音或许还很稚嫩,风格或许尚可讨论,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和昭示的方向,足以让这些在艰难时世中坚守学术与风骨的老教授们,感到既惊且喜,并对未来生出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期待。

林安这个人,以及她的文字,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一个无法忽视的注脚了。

而现在,他们,连同整个联大,都在等待着这位注脚的书写者,亲自登台,面对所有的目光、疑问、期望与审视。

(注:此时叶公超已不在联大,但林安上学期间他在。而且他的教学方法太逗了,所以特意把他写进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