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19章 定局

第119章 定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重庆,黄山官邸。冬日稀薄的阳光透过窗棂,勉强驱散着会客室内的些许寒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张力,壁炉里的炭火偶尔哔剥作响,成为这寂静中唯一的声响。

委员长端坐主位,神色平静,只有偶尔微不可察地捻动手指的动作,透露出他内心的审慎。魏德迈坐在他对面,挺直的军姿下,是高度集中的精神和反复推演过的谈判策略。

寒暄过后,魏德迈率先切入正题,语气正式而恳切:“委员长,今日前来,是希望能就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架构达成最终方案。驻印军(CAI)的扩编极为重要,此役关系重大,不仅关乎打通中印公路,更直接影响盟军在整个东南亚的战略布局。因此,确保这支部队拥有最适格、最高效的指挥至关重要。”

他没有直接提名杜聿明,而是按照与林安商定的策略,抛出了“资格条件”:

“鉴于驻印军的特殊性——其美械装备、美式训练、以及未来与盟军空地力量的高度协同需求——我们认为,其指挥官必须具备以下关键资历:一、拥有指挥集团军级规模、装备现代化的部队与日军主力正面作战的丰富经验;二、具备在缅甸复杂战场环境下指挥大规模战役并取得公认战绩的实战经历;三、深度熟悉美式装备、训练及后勤体系,并有与美军高级顾问长期、顺畅、成功合作的先例。”

他顿了顿,目光诚恳地看向委员长:“我们相信,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将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驻印军的战斗力,确保反攻作战的顺利进行。”

委员长静静地听着,脸上波澜不惊。他何尝不明白魏德迈这番话的指向。这些条件,条条框框列出来,放眼整个国军将领,除了杜聿明,几乎再无第二人能完全契合。这确实比直接点名要委婉,也更“名正言顺”。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却并未直接回应“资格论”,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一个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折中方案:“魏德迈将军所虑极是,驻印军关系重大,指挥官人选确需慎之又慎。考虑到杜聿明将军在缅战及练兵方面的经验,我意任命他为‘中国驻印军总司令’,专责指挥驻印部队。”

这个任命,直接满足了美方对驻印军指挥官的核心要求。魏德迈心中稍定,但知道这并非全部。

果然,委员长话锋一转:“至于国内滇西方面的远征部队,也需有力将领统率。为加强统一协调,我考虑由黄维将军出任‘滇西远征军司令’,你看如何?”

听到“黄维”的名字,魏德迈心中一动,委员长要求由黄维——一个“土木系”的将领来指挥国内部队,这确实显示了一定的谈判空间,证明了他并非非陈诚不可(至少在滇西这块)。

但这同时也清晰地传递了另一个信号:委员长绝不会让杜聿明获得统帅全局的最高权力。

他接受黄维,更像是为了平衡,为了确保国内这支力量仍在自己信任的派系掌握中,以此作为同意杜聿明指挥驻印军的交换或前提。

魏德迈内心并非没有疑虑——让陈诚的亲信执掌另一半远征军,未来的协调依然是个问题。但他知道,此刻纠缠于黄维的人选意义不大,因为委员长已经明确划定了底线:杜聿明不可能获得统一指挥权。

既然如此,确保杜聿明对驻印军的绝对指挥,并建立一个有效的最高协调机制,就成了当下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因此,他没有在黄维的人选上表示过多异议,而是立刻抓住了委员长话语中“分割指挥”和“协调困难”的逻辑,顺势将话题引向早已准备好的最终方案:

“委员长所虑极是。全局统帅,确需慎之又慎。既然目前难以找到能兼顾印、滇两线且为各方接受之最高总司令,我们何不借鉴历史经验,寻求一种更务实的架构?”

委员长的目光微微一凝。他听出了魏德迈话中的深意——对方不仅知道黄维是陈诚(土木系)的人,接受了这个安排,而且已经开始考虑更高层面的协调问题了。这个美国人,确实越来越懂中国的事情了。

“协同问题,自然需要妥善解决。”委员长语气平稳,“但目前形势,印、滇两路军短期内难以会师,强行设立一个统管全局的总司令,若人选不能服众,或不熟悉具体情况,反而易生掣肘。不如由陈……”

不等委员长提出他的协调方案,魏德迈立刻抛出了那个准备已久的备用方案:“委员长所言极是。既然设立统一的战区总司令存在困难,我们何不借鉴历史经验?我记得,第一次远征初期,战略协调是由‘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负责,效果尚佳。“

“鉴于目前印、滇两线作战相对独立,是否可以考虑恢复这一机制?由委员长您信任的干将主持参谋团,直接向您负责,统一协调两路远征军的战略部署与资源分配。而具体的作战指挥,则分别授予第一路军(驻印军)总司令杜聿明将军,和第二路军(滇西部队)总司令黄维将军。如此,既能确保委员长对全局战略的最终掌控,又能赋予前线指挥官必要的作战自主权,避免指挥层级过多、权责不清的问题。”

他将“参谋团”这个充满中国特色的机制,作为解决当前困境的最佳方案提了出来,语气诚恳,理由充分,既尊重了委员长的最高权威,又巧妙地为杜聿明争取到了最关键的作战指挥权。

委员长眼中再次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陷入了沉思。恢复参谋团?由林蔚(他心中立刻浮现出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来掌握战略协调?这确实是一个既能绕开任命杜聿明为最高统帅的敏感问题,又能实现中央集权,并且还能堵住美国人嘴的办法。而且,这个建议是由美国人自己提出来的……

他缓缓抬起眼,看向魏德迈,眼神复杂难明。良久,他轻轻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种最终决断的威严:“魏德迈将军此议,甚好。就照此办理。”

至此,围绕中国远征军指挥权的这场漫长而复杂的博弈,终于尘埃落定。最终的指挥架构确立:

设立“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由林蔚(后被任命)主持,负责协调印、滇两线作战。

驻印军改编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杜聿明,副总司令邱清泉。(郑洞国调回国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兼昆明警备司令)

国内滇西部队改编为“中国远征军第二路军”,总司令黄维,副总司令霍揆彰。

驻印军的正式扩编和运输也很快落定——

一、以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为核心,组建“新编第一军”,军长孙立人;下辖新38师(师长李鸿——原新38师副师长)、新28师(原属第六军,师长李士奇)、新29师(原属第66军,师长马维骥)。

二、以戴安澜将军的200师为基础,重新整编第五军,军长戴安澜;下辖200师(师长高吉人——原200师副师长)、新34师(师长韩增栋)、新48师(由第五军直属部队整编,师长黄翔)。

三、以廖耀湘将军的新22师为基干,组建“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新22师(师长李涛)、暂编第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原属第六军)、预备第二师(师长顾葆裕,原属第六军)。

四、以余韶将军的96师为基础,组建“新编第七军”,军长余韶;下辖96师(师长胡义宾——原96师副师长)、49师(原第五集团军,师长彭璧生)、新39师(原第六军,师长官全斌)。

一个兵强马壮、指挥体系相对清晰、凝聚了国军精华力量的远征军新架构,终于在纸面上成型了。

这个结果,对各方而言:陈诚未被任命,但也避免了离开湖北中枢,不输;郑洞国仍任集团军司令,维持原状;黄维获得第二路军(Y force)司令实权,实力增强,小赢;林蔚参谋团恢复,成为事实上的最高协调者,中赢;而杜聿明,获得驻印军(第一路军,X force)的完全指挥权,第一路军实力又远超第二路军,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魏德迈也基本实现了确保驻印军由合适将领指挥的核心目标。

几天后,尘埃落定。魏德迈将林安叫到了他的办公室。

“重庆的谈判结束了,”他看着林安,脸上难得露出一丝轻松,“最终的方案,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杜聿明将军将指挥驻印军,反攻计划可以顺利推进了。”他没有详述过程,但结果足以说明一切。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林中校,你在华盛顿和重庆的这段时间,表现出色,但也过于引人注目了。现在高层的任命已经敲定,你需要暂时离开这个政治中心。”

他看着林安,下达了命令:“翻译处需要人去落实。你即刻返回昆明,专心负责这两项工作。这也是你目前最正式的职责所在。重庆这边……暂时不需要你了,避一避风头,专心做事。”

这是命令,也是保护。

林安明白,她在高层博弈中扮演的角色已经完成,再留在漩涡中心,不仅无益,反而危险。昆明,那个她军旅生涯开始的地方,此刻成为了她新的,也相对安全的战场。

她挺直身体,立正敬礼:“是,将军!”

她的目光平静而坚定。

重庆的迷雾暂时散去,前方的道路虽然依旧充满未知,但看到杜聿明、戴安澜、廖耀湘、孙立人这些她所敬佩和熟悉的将领终于各掌精锐,蓄势待发,她感到一种尘埃落定后的疲惫,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的慰藉。

她的下一站,昆明。新的责任,正在等待着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