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17章 翻译处

第117章 翻译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重庆的十一月,潮湿阴冷,像一块永远拧不干的抹布。林安裹着一件缴获的日军毛毯改成的披肩,快步走进了位于市中心一栋小楼的励志社办事处。她即将接手一个全新的、庞大的摊子——翻译处,而第一步,就是和访问团的老熟人、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J.L.)对接。

“J.L.!”林安推开门,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笑着打了声招呼。

黄仁霖正对着一份文件蹙眉,闻声抬头,脸上立刻堆起熟悉的、略带狡黠的笑容:“哎呀,静之,你可算来了!我还以为你回国述职,能清闲两天呢。”他起身相迎,态度熟络又带着几分官场恰到好处的热络,“刚回来就接了这么个大摊子,辛苦了。”

“哪里哪里,以后还要J.L.你多多支持呢。”林安也笑着回应,少了许多初次见面的客套。在美国同行那漫长的一个月,足以让大家对彼此的脾性有了基本了解。

两人落座,黄仁霖亲自给她倒了杯热茶:“说吧,魏将军那边怎么交代?翻译处的事,夫人也提过,我们励志社一定全力配合。”

两人落座,林安开门见山,简述了魏德迈将军对翻译规模的要求——初期至少两百人,理想目标一千人,以及基本的组织构想:在各主要战区司令部下设翻译处,统一归军委会外事局管理,人员以军官身份叙任。

“国内服务的,暂授上尉军衔,派往印度或海外的,授少校军衔。”林安补充道,这是她依据美军联络官的普遍级别提出的,也隐晦地亮出了魏德迈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当年她以少尉身份入伍,但是现在要扩招这么多,要扭转好男不当兵的风气,也只能下血本了。

黄仁霖听得认真,不时点头:“魏将军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中美合作范围越来越广,确实急需大量翻译人才。”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些许为难,“只是……这人手,确实是个大难题。静之,你是知道的,之前几批招募华侨翻译,效果都不理想。国内英文好的学生,大多又自视甚高,未必肯投笔从戎啊。”

“主要来源,我想还是集中在几所最好的大学,比如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林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正是,”黄仁霖身体微微前倾,像是要分享一个内部消息,“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军政部和教育部那边,最近一直在吹风。我听说,梅贻琦校长那边,对‘毕业生义务兵役’的提议,虽未书面答复,但在一次饭局上已点头,算是默认了。”

他观察着林安的反应,继续道:“有人建议,参考美国正在搞的普遍兵役制,对本年所有专科以上男性毕业生,强制征召一批,充实到技术兵种和专业单位。这样,翻译人才的问题,至少能解决大半。静之,你看这事……?”

(注:在1944年,西南联大实行了义务兵制度,所有大四男性毕业生派做翻译。低年级学生自愿报名,服务期结束可获一年学分。)

他把问题抛了回来,既是通报情况,也是在试探林安的态度——他知道林安与魏德迈、与夫人的关系,她的意见分量不轻。

林安的心猛地一沉。强制征召?还是针对刚刚毕业、本就对前途充满迷茫的学生?她几乎能想象这会在联大那样的自由堡垒里掀起怎样的波澜。

“JL,”林安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稳,“强制征召……影响恐怕不太好。联大学生刚经历南迁之苦,学业不易,若是毕业即强制入伍,怕是会引起不小的反弹,对政府声誉也不利。”

“国难当头,个人牺牲在所难免嘛。”黄仁霖摊摊手,语气轻松,但意思明确——这是上面的意思,未必是他能左右的。

“我明白,”林安吸了口气,“但我们也许可以试试更怀柔的办法。第一,招募不该仅限男性,女学生英文好的也不少,应该允许她们报考。第二,我刚从美国回来,算是有点‘号召力’?”

她自嘲地笑了笑,“我随魏将军去湖北考察后,打算亲自回昆明一趟,去联大做个招生宣讲。J.L.,你看能不能先跟上面沟通一下,暂缓推动强制征兵,给我一个月时间,让我先试试公开招募?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黄仁霖沉吟片刻,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他知道林安背后是谁,也清楚强制征兵可能带来的麻烦。

他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好!既然静之你愿意亲自出马,又是为国选才,我自然要支持。我会跟上面汇报,就说美方顾问建议先尝试自愿招募。义务兵役的事,我尽量帮你压一压。不过……”他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夫人那边若能对招募工作表示支持,我们这边向上面也好交代得多。”

“我明白。多谢J.L.!”林安知道他这是在点拨自己,也是在卖人情。

事情暂时有了转圜余地,但也意味着她必须尽快拿出成果。

离开励志社,林安立刻投入工作。时间紧迫,她当天下午就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远在昆明第五军政治部的赵梦醒,这位老同学兼班长是她信得过的人,请她出山协助拟定招募标准和考核方法,并帮忙联络同学故旧。另一封则写给刚刚被她“抓壮丁”拉进写作组的查良铮,询问搭建班子的情况,并直言若需初期经费可向她开口,希望能尽快成型,约定两周后自己回昆明时见面详谈。

处理完这些案头工作,林安回到暂住的美军办事处,正准备收拾东西,却意外地在大厅看见了孙立人的身影。他似乎正在等什么人。

“孙长官!”林安快步走过去,“您稍等我一下!”

不等孙立人反应,她转身跑回自己的临时宿舍,片刻后,抱着一个用布包好的包裹出来,里面是六个沉甸甸的玻璃罐。

“这是……”孙立人有些意外。

“一点湖南的辣椒酱,”林安把包裹塞到他手里,笑着解释,“之前在新二十二师,廖夫人对我照顾很多,她常说在印度很难买到地道的辣椒。前几天托人买了一些,您周五回兰姆伽的时候,能不能顺便帮我带给她?”

孙立人爽快地接过来:“没问题,小事一桩。”他掂了掂包裹,又看了看林安,忽然问,“今天天气转凉,你怎么没穿我给你的那件大衣?”

林安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那个……衣服是好衣服,就是尺码对我来说实在太大了点,穿着像偷了大人的衣服。我前天拿去相熟的裁缝那里,想请他帮忙改小一点,现在还没取回来呢。不然,恐怕真只能当被子盖了。”她又补充道,“改您的衣服,是不是有些冒犯了?”

“怎么会冒犯?”孙立人闻言笑了,那点因为她没穿大衣而可能产生的微妙不快顿时烟消云散,“衣服就是给人穿的,你能用得上,改得合身,我最高兴。”

处理完这桩小小的私事,林安感觉心里也轻快了几分。她向孙立人道别,这才真正开始整理行装,准备第二天的考察行程。

次日一早,她便随着魏德迈将军一行,登上了前往湖北第六战区的飞机。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正是陈诚。

考察持续了三天。林安伴随魏德迈左右,沉默地观察着这支拱卫长江最前线的重要部队。与驻印军和第五军相比,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

军官们的生活确实如传说中一般简朴,许多人的军服洗得发白,住所也无甚奢华。核心主力十八军的军容相当严整,士兵精神面貌尚可,队列纪律也维持得不错。看得出陈诚治军严谨,有其章法。

然而,差距也是明显的。部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肉眼可见地比驻印军差了一大截,许多部队仍在使用中正式,甚至汉阳造,重武器尤其匮乏。在观摩师级规模的沙盘推演时,林安注意到,军官们的战术构想虽然中规中矩,但在多兵种协同、纵深穿插、以及对空中力量的运用上,思维似乎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层面,远不如廖耀湘或孙立人那样灵活和富有想象力。而连、营级别的沙盘推演,更谈不到。这一点上与新22师大不相同。

另一方面,陈诚作为湖北省主席的政绩却颇为亮眼。沿途所见,地方治理井井有条,他们甚至抽空听取了省府关于减租减息、统一征粮、恢复教育等工作的简报,数据详实,成效显著。

林安默默将这些观察记在心里。

考察结束,在返回重庆的飞机上,她整理着思绪,形成了初步结论:陈诚无疑是一位优秀的行政长官和传统的练兵者,他所统辖的区域军政一体,秩序井然,部队纪律性强。但在现代化的军事思想、装备水平以及应对复杂战场(尤其是出国协同作战)的能力上,恐怕与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这些长期接触美式装备和战术思想的将领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距。陈诚的强项,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内政治理和维持战线稳定上。

飞机引擎在云层中规律地轰鸣着。魏德迈一直沉默地看着窗外,似乎也在消化着这几天的见闻。

就在林安以为他会一直沉默下去时,他忽然转过头,目光落在她身上,语气平静地问道:

“林中校,我们之前谈到过一些将领的背景。孙立人将军……你认为,他在政治上主要倾向于哪一方?”

林安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知道,真正核心的“顾问”工作,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即将到来的、关于驻印军最高指挥权归属的复杂博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