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区的功绩。他要证明自己的决策是对的,才能对上头交代。你想想,如果他现在承认同古战役失败,他怎么解释?”
林安怔了一下。
她终于明白了——史迪威的坚持,不仅仅是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他不愿意撤退,不愿意承认战场上的现实,不只是因为顽固,而是因为一旦撤退,他就得面对美军和盟军的质疑——他到底有没有能力指挥中国军队?他的战略是否失败了?
杜聿明微微眯起眼,看着车窗外的山林,声音低沉而冷静:“史迪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固执。他不在乎一个师能不能打光,他在乎的是战果,是战后在美国军界的地位。”
他顿了一下,转过头,看着林安,意味深长地问道:“你怎么看?”
林安轻轻吸了口气,目光微微收紧。
她原本以为,战争的决策是冷静的、理性的,是根据兵力、补给、战略环境来制定的。可她慢慢开始意识到,战场并不只是军事的战场,更是政治的角力场。
她深吸了一口气,低声道:“我觉得……史长官不是在指挥战场,而是在指挥他自己的声誉。”
杜聿明闻言,顿了一下,随即大笑了一声,眼中透出些许赞许:“小林,你这句话说得很透彻。”
他拍了拍自己的大腿,语气揶揄:“你不适合当个单纯的翻译,你适合去当个幕僚。”
林安不由得抿了抿唇,没有接话。
这时候,坐在对面的尹副官忍不住插嘴:“司令,你别这么说,小林本来就是参谋处的人,可不是专职翻译。”
杜聿明笑了笑,没再继续逗她,反而正色道:“但你的想法很对。这场仗,最后一定是撤退。但我们不能让史迪威把所有责任推到我们头上。”
林安轻轻点了点头,心里却仍然不安。
她明白了史迪威的心思,也明白了杜聿明的态度,但她依然忍不住担忧——200师还能撑多久?如果史迪威仍旧拖延撤退的命令,那同古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南口、第二个南京?
她忍不住低声道:“可是,如果继续拖下去,200师真的会全军覆没……”
杜聿明的笑意消失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点燃了一支烟,烟雾在车厢里缓缓升腾。
沉默了一瞬,他才缓缓说道:“不会让他们全军覆没的。”
林安抬起头,直视着他的眼睛:“您能保证?”
杜聿明缓缓吐出一口烟,目光幽深:“如果200师真的全军覆没,那就是我的责任。”
林安微微睁大眼睛,心里像是被什么重重撞了一下。
她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讨论,更是一位指挥官对自己的责任的承诺。
在这场权力博弈里,史迪威有他的政治考虑,重庆有他的战略布局,而杜聿明,则背负着数万名士兵的性命。
他必须斡旋、争取,必须在史迪威和重庆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但与此同时,他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的士兵活下去。
这就是战争。
不是正义与邪恶的简单对立,而是一场权衡、妥协、争取生存空间的复杂棋局。
林安深吸了一口气,低声道:“司令,我相信您。”
杜聿明抬头看了她一眼,随即笑了一下,语气轻松了些:“那可太好了。”
他顿了一下,又笑着加了一句:“但你要记住,这世上的战争,没有哪场胜利是靠相信得来的。”
林安看着他,眼神微微发亮,缓缓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