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姑苏林黛玉[红楼] > 第42章 第四十二夜

第42章 第四十二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贾家这两年也算顺风顺水,贾赦依旧没有出仕,但走出早年的衰颓,时常出去与友人品玩古山、古玩,这些年不光恢复了与早年好友的旧交,也交了许多好友,风评也扭转许多。

贾琏本就人情练达,擅长数算管账,这些年户部升的也不慢,已经当上了从五品员外郎。

王熙凤自打当年去姑苏读了书,后来也一直没放下过,也慢慢改了早年的暴脾气,是个爽利的文化人了,出去交际,各家夫人只有赞的。

丈夫上进、妻子贤惠,夫妻和睦,儿女双全,再好不过了。

贾赦后来也很邢夫人谈过一次,之后邢夫人彻底放下了贾赦,专心过起自己的小日子,养着贾琮,母慈子孝,日子好了,邢夫人都年轻许多。

大房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贾母也欣慰。

可大房日子好了,二房又起波澜。

二老爷沾了闺女的光外放当了学政,可惜自己不通庶务,被底下人懵逼,闯出科举舞弊的滔天祸事,好在,他没有插手,只是被罢了官。

连累的元春也在宫里受了冷落,贾母、王夫人为此担心了很久,但也无计可施。

贾政没了官衔,只好整日待在家里,带着一帮请客论学,虽然也论不出什么;索性管教起孩子,向孩子们完成自己当年的梦想——科举出仕,反正他有宝玉、贾环两个儿子,还有贾兰这个孙子,以后孙子也不会少。

贾政觉得只要他好好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总会实现他的理想。

但他又教不明白,是严师也就罢了,他还不了解几个学生的进度,只按他的想法来,几个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很是艰难。

不过。贾珠的遗腹子从小被母亲李纨带着读书,后来去了贾家族学,先生又基本不管事;如今跟着祖父读,起码比早先好,学的很是认真;探春的胞弟贾环比贾兰还苦瓜,早先都没人管,如今父亲愿意管,自然开心,学的很上心。

可宝玉就不同了,从小祖母、母亲宠着,一堆丫鬟哄着,贾政也顾忌母亲和长子因着科考太用功早逝,宝玉在诗文上又有些歪才,贾政只觉儿子一定会雏凤清于老凤声,对他还算放松。

早先黛玉入府的时候,宝玉虽搬去了前院。

那会儿贾政忙着去衙门点卯、会见清客,教导宝玉也就是闲了考教几番,布置点课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宝玉在姐妹们的帮衬下也混了几年。

等他退休,专心教养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歪了。

虽然贾兰和贾环也很用功,可他们天分有限。

所以,贾家二房就在贾政、宝玉猫追耗子、耗子多猫中鸡飞狗跳起来。

贾母看着宝玉一日日焉下去,自然心疼不已。

早年烦大儿子,如今,又烦小儿子。

真是风水轮流住。

怎么就不能都好好过日子呢?

贾母越发怀念起省心乖巧的小女儿,想起女儿,就想起孤孤单单,一个人给父母守孝的外孙女。

几次三番去信接黛玉。

可外孙女一心自苦,要为父母守坟,让老太太操碎了心,很是忧虑;直到得了外孙女要回京的消息,才放下心。

王夫人看着宝玉不爱读书,见父亲跟老鼠见了猫似得,也觉得不行;想着成亲就大人了,指不定宝玉就长大懂事了,宝钗又是个贤惠懂事的孩子,她很喜欢,就去找贾母说宝玉成亲的事。

贾母听了,觉得也对,毕竟宝玉年龄也到了。

贾母早先为宝玉考虑她母家史家的嫡长女史湘云,可王夫人不满人家姑娘父母双亡,没心没肺,只知道憨吃憨玩,她想着婆婆不满意,也不能让自家姑娘嫁过来受委屈,湘云这孩子襁褓就失去母亲,本就命苦,婚嫁可不能亏了孩子,便也没再提。

后来,女儿过逝了,贾母心疼外孙女,想着孙子、外孙女凑一对,回自家也不怕以后受磋磨,外孙女一来她就爱的不行,容貌、礼仪、学识每一样差的,启蒙老师是进士,守孝读书的先生也是当地名士,那都挑不出毛病。若真要挑点毛病,大概是姑娘太出挑了,哪怕是一门两国公的贾家也没说请个进士给孩子们启蒙。

谁知,王夫人还不满意,觉得黛玉太出风头,不是贤妻良母的料,以后照顾不好宝玉,偏看上她妹妹皇上薛家的女儿。

贾母也不是不满意宝钗,虽然她不喜欢这样规矩的女孩,她更喜欢活泼灵巧的姑娘。可她知道宝钗是个好姑娘,文采、规矩、品性都不差,但宝钗的哥哥早年身上有人命官司,还是贾、王两家摆平的;到京里,也不省油,早年还惹到过柳家的柳湘莲。

贾母也不是挑拣家事,但凡宝钗的哥哥只是不出挑,守不住家业都没什么,可怎么都不能有个闯祸精啊。

哪怕姑娘再出挑,考虑家里也让人望而却步,也不知道王夫人是被猪油蒙了心还是咋的?

门第、嫁妆、人品才华样样都好的姑娘看不上,非看上宝钗?

如今,黛玉早几年就和卫国公府的世子卫若兰定了亲,哪怕还未成亲,林海去世,卫家也进了亲家的礼数、卫家子也尽了郎婿的孝心。

湘云也嫁出去了,史家给定的平原侯嫡长孙,如今,夫妻过得和和乐乐的。

贾母也知道,她再看自家孩子好,也不能昧着良心说宝玉更好。

卫若兰、蒋子宁那个才华、家事不比宝玉强,人家家里求娶的姑娘,自家儿媳妇还看不上?贾母也不知如何是好?

毕竟,她只是祖母,王夫人才是宝玉母亲。

如今,王夫人又一次提起,贾母慢慢给王夫人说了,王夫人知道自家外甥、外甥女都是好孩子,外人瞎说。

贾母也无法,儿孙自有儿孙福,只得答应。

最主要的事,贾母也知道宝玉近些年给黛玉她们折腾的群芳脂粉调脂粉,没少赚钱,还打首饰孝顺她呢。

她想着,孩子有一技之长,她以后也有体己留给宝玉,孩子也饿不着,吃穿不愁,又有贾家做靠山,一生无忧没什么不好的。

她这一辈子,见得多了,什么都不如孩子平平安安的,宝玉也没有那个天赋,不强求了。

王夫人得了贾母的点头后,欢天喜地的张罗起婚事。

宝玉不是很愿意,他和宝钗姐弟之情有,但宝钗老劝他读书,他不喜欢;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也没办法,只能从了。

婚后,宝玉不喜仕途,一味调弄脂粉;宝钗一个劲劝宝玉读书,开始的举案齐眉,也变成了相敬如宾。

王夫人早前看宝钗别说多满意了,可婚后又百般挑剔。

宝钗无法,只能想办法顺毛。

慢慢地,王夫人待宝钗也恢复成婚前的样子。

宝钗也后悔过,她想要好风凭借力,就不该看中宝玉体贴姐妹,可有那么个哥哥,榜下捉婿,聪敏的也不会选她;剩下那些想吃的绝户的,或者要熬好多年,也不一定能飞黄腾达的,还不如宝玉,宝玉已经是她抓到最好的人选了。

如今,木已成舟,她只能坚定的往下走。

想开后,宝钗也想法子和宝玉缓和关系,一时间夫妻诗词唱和,也算琴瑟和鸣。

贾母看了也欣慰几分。

探春也年龄到了,王夫人又不爱交际,熙凤给介绍了好几个儿郎,王夫人看家世比素心嫁的差太多,又不能帮上宝玉,都不太满意。

可王夫人也不想想,他家如今不过是个白丁,也就贾母还在,她们家还能称一句公府子弟,不然,她家还有什么。

熙凤和几个妹妹关系好,也确实用了心,可不讨好,慢慢也放弃了。

如今,探春还待字闺中。

探春知道后,夜里埋在被子里狠狠哭了一场。

探春也知道,二嫂介绍给她的那些人家都是好人家,算她高攀。

可惜,一个人有一个人命。

哭过后,探春依旧是一朵铿锵玫瑰,继续坚强过日子。

赵姨娘让探春去求老太太,可探春也知道祖母年龄大了,若能做主她们的婚事,宝玉也不至于娶了宝钗,便拒绝了赵姨娘的提议。

赵姨娘恨铁不成钢,只好拼命讨好贾政,可贾政只一句“自有主张,听太太的”,赵姨娘也无计可施。

索性,探春也不急着嫁人,她在闺中日子过得不差。

放开心胸后,探春整日读书、练字、写文、作诗,或者去找熙凤学管家,去帮着熙凤看孩子,或者帮陆沅她们整理诗稿,日子也过得自在。

探春一直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以后无论面临怎样的绝境,她都能淌出一条路来。

贾敬早些年被贾赦劝着从道观里出来了,管着家里无法无天的不肖子孙;又因早年不管不顾,愧对这个幼女,贾琋不愿成亲,也由着她。

贾琋这会和楚柠两个结伴在群芳女学教学,两人的婚事都是老大难。

群芳女学的世家夫人对两姑娘颇有好感,到宁府、慎亲王府提亲的不知凡几,可惜谁也不愿意,急的慎亲王妃大把大把的掉头发。

黛玉离京一年后,陆沅也嫁人了,是她爹的学生魏笙,也算青梅竹马,现在住在陆家隔壁。

早晨,魏笙在国子监读书,陆沅去群芳女学教学,晚上,小夫妻去陆府蹭饭,然后再回他们的小家,探讨功课,红袖添香。

楚榕还未出嫁,姐妹们陆续出嫁出京,她在京里也寂寞,便把全部心力投入慈幼院;闲时便邀留在京里的姐妹相聚,只是人少了许多了,半点没有曾经的热闹,都道等姐妹们回京了,好好热闹一场。

三年过去,京城周边的几个郡都已经办了慈幼院。

若竹和楚檀过得也还行,对彼此没有感情,只当盟友的还行。

不过,外人看起来,她们也是一对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

岁月流转,日子只能说不好不坏。

群芳会的十几个姑娘都是家里宠着的,婚嫁也是精挑细选的,除了若竹是圣旨赐婚,没有选择。

早年未出阁时她们要办绣庄、诗集、脂粉铺、女学,帮那些落难的女子,家里也没有阻拦,反而积极支持;婚后,婆家也多有宽宥,没有阻拦她们继续操办群芳会的事情。

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们做的好事,能带来好名声。

夫妻也算和睦,随夫外任的也都有商有量的过起了小日子,只是,好景不长。

可过得像陆沅、魏笙一般的极少,多的都在妻子怀孕后纳了通房。

慢慢地夫妻间也起了间隙,不明显,甚至那些男的什么都发现不了。

她们若未曾走出闺阁,或许不会觉得怎么样,甚至怀孕会自己选了侍女开脸当通房,甚至提姨娘。

毕竟,日子怎么都是过,谁家都这样,她们遇上的都不错了,至少尊重正妻,只把通房当玩意。

可是,他们的仕途、政绩有她们出的一份力,可功成名就的只有他,她们只能被羡慕有一个好丈夫,凭什么?

她们努力办群芳会,努力帮助受害的女性,不是为了再过以前的日子,不就是为了女子不再沦为玩意吗?

如果她们妥协,这样忍气吞声的过一辈子,她们的群芳会有什么意义?她们还怎么去救那些被压迫、被当玩意的女子?

她们暂时也不能做什么,只是把丈夫从心里驱逐,默默积蓄力量,以待未来。

蒋易、陆沅、楚榕、卫若竹得到黛玉回京的消息,赶忙递了帖子,约着到时候聚一次。

黛玉想着邀拜访外祖母和亲友,便回帖十二月初在林家设宴,邀姐妹们赏花。

姐妹们得了消息,只期待时间过得快些,毕竟,三年未见了。

可她们也知道,黛玉初回京,要拜访亲朋好友,没有时间。

第二日一早,黛玉就带着给外祖母、舅舅舅母们的礼物到了贾府。

熙凤、贾琋、探春、宝钗都已经早早等着了。

熙凤拉住黛玉道,“可算把妹妹盼来了。”

黛玉回握熙凤,“我也想姐姐了。”

贾琋也从另一边拉住黛玉,问起黛玉这些年的经历,问黛玉好不好,小嘴问个不停。

黛玉也在贾府住了一年多,后面父亲回来了,也常来常往,姐妹们情分极好。

黛玉看着四妹妹的样子,也有些无奈,摸摸贾琋的头,只道,“我还好,只是想念姐妹们,这不一回京就来了。”

贾琋笑着躲了躲。

宝钗也道,“妹妹这次来可多住些日子,老太太、还有我们姐妹可都念叨着妹妹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