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网 > 她只是想吃顿火锅 > 第72章 变化

第72章 变化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顾玉绣睁大眼睛,夸赞道:“相公考虑得真是全面!”

张见山哼了一声。

顾玉绣托着下巴,满脸憧憬:“苏叶小姐他们考虑的太周全了,出新币开钱庄不光能解县衙之忧,还能让百姓潜移默化的多学习新知识,之前很多百姓的确不识字,可今日我看到不少街坊能看懂这钱币上面的数字了呢!”

她兴致勃勃道:“相公您知道吗?就在我方才从钱庄出来的时候,恰好碰见了住在以前街口的那个老何,当时他正准备买酒喝呢,随手就掏出了十文新币递给了酒家,那家酒家估摸着想欺负一下老何不识字,只找给他一文钱,谁承想,老何只是瞧了那么一眼,立马就扯开嗓子嚷嚷开来啦,大声指责酒家没良心,明明应该找给他三文钱才对!”

张见山有些惊讶,他知道老何,是个酒鬼,居然也识字了?

他问:“新币还有这般作用?”

顾玉绣感慨:“是啊,钱庄人说,如果县衙另外开个学堂教咱们这年龄的大伙识字,肯定没几个人乐意,但通过这种与自身权利相关的事来慢慢学习就不会排斥了。”

最主要的是,新币真的很划算啊!!!

见还有这种利处,就连一向谨慎的张见山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反对的话语来了。

这边,曾士诚拿着账本与林苏叶汇报:“经过七日的时间,已经有五十人选择将钱存入咱们的钱庄了,只不过可能有些人心中还是存在一些顾虑,所以他们存进来的金额并不是很多。”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此外,城里可不单单只有县衙所属的那几家店铺开始接受并使用新币了,如今,许许多多其他的商铺也纷纷响应起来,允许老百姓们用新币购买商品,所以前来兑换新币的百姓人数也是与日俱增。”

林苏叶浅笑:“这般顺利也是我没想到的,留出一部分周转,剩下的都拿出来加快修路建房的进度,上半年要让青松县城内的地面全部变成水泥路。”

曾士诚微微皱眉:“是否有些着急?如今百姓还不太信任我们。”

“就是因为不信任才要做出来给大伙看。”林苏叶温声解释:“我们当初和百姓说是因为县衙没有余钱再修路建房了,如今手头有了周转,自然要让百姓知道我们这笔钱用到了何处。”

“明日我将钱给你。”曾士诚很自觉没有多说,他只需要管好钱庄就行了。

在众人慢慢接受并习惯于新币这种新鲜事物之后,袁天川风尘仆仆地从村子赶回了这里。

过去的这好几个月时间里,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县城下辖的每一个村落之间,如今有一部分粮食终于迎来了收成日,他特此回来报喜。

“此次水稻和水稻鱼养植十分成功,你给的改良水稻一亩产量800斤。”

当称重结束时,在场目睹这一结果的众多村民们不禁惊声尖叫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难以置信的神情,他们瞪大双眼,交头接耳,纷纷对如此惊人的产量表示惊叹不已。

林苏叶微微一笑,却并不意外:“还算合理。”

袁天川又接着道:“另外,我们改种的土豆亩产量达到了足足3000斤,玉米也有1000斤/亩,红薯更是能收获2000斤/亩之多,而且,那五个专门种植大豆的村子,其产量数据现在也已经统计出来了,平均下来每亩可以产出500斤的优质大豆。”

冬儿嘴巴越张越大,但看到袁天川一脸淡定的念出来时,她很不解:“袁叔,你怎么一点不意外?”

小姐心中有数她理解,可袁叔为什么也不动声色的,这般显得她像没见过世面一样!

袁天川抬头,一脸麻木:“一开始我也是如你一般震惊的,可去了这么多地方,看到这么多产量之后就习以为常了。”

看那一袋袋粮食堆在地上,他竟然觉得好像就应该如此一样。

林苏叶轻笑:“冬儿,既然丰收了,那就准备开始进行下一步吧。”

听到这话,冬儿立刻挺直了身子,神色严肃地点点头回答道:"回小姐,庄子里早就已经安排妥当了,现在只等着各个村子把粮食运送过来就行。"

袁天川问:“小姐有何打算?”

林苏叶看向冬儿,冬儿出声解释道:“袁叔,您可能还不知道呢,就在您前段时间出城之后不久,小姐便果断地下令让人在咱们庄子上一口气建造了足足三个作坊,就等着您这边把粮食顺利收购回来,一旦运到那些作坊里,立马就能着手开始进行加工了!”

袁天川惊讶:“全部收吗?那每个村子可都要花不少银子!”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皱起眉头,心中暗自思忖着,县衙和林府现如今是否真的还有足够的银两能够支付给这些村民们。

冬儿狡黠一笑:“银子是没有啦,但是有新币和发票呀!”

袁天川皱眉:“新币?发票?”

“袁叔,你出去这几个月已经落后啦!”冬儿捂着嘴笑道。

袁天川无奈:“你这丫头,快与我说说。”

冬儿将钱庄和新币一事告诉他,袁天川感叹:“此法真是妙啊!”

要是他,估计这辈子都想不到这一出。

接着他又有些担心道:“可是村民又不经常到城中来,对新币一事肯定不知情,如何愿意交换?”

冬儿也有些懵,看着林苏叶道:“对啊小姐,他们不愿意要新币怎么办?”

林苏叶浅笑:“不要新币那就以粮换粮,要是只想要铜钱或者银子的话可能就要多等几日,等钱庄周转了之后与他们收,但是肯定没新币多。”

比如一斤大豆她收十文铜币,那新币可能就是十三文。

冬儿领悟:“如果村民知道使用新币在城里能更便宜更实惠些,肯定都会同意兑换新币了。”

袁天川一边用手摩挲着自己的下巴,一边若有所思地点头应道:“嗯,此计确实行得通,这样吧,那我不妨先选择一个村子作为试点,看看实际成效如何。”

没过多久,大量的粮食运到了郊外的庄子上,冬儿收到信后就已经等在了庄子里,立马有序的将粮食分配到各个作坊。

此时石叔和吕远修做的许多物件都已经搬到庄子上来了,也提前让在庄子里做活的工人熟悉了一遍,等粮食一到就能让人加工。

比如这稻子,冬儿直接交给负责稻米的于婶,于婶也不含糊,马上指挥着众人齐心协力地将这些沉甸甸的稻米搬运到她们所在之处。

紧接着,一场紧锣密鼓的劳作便展开了:先是趁着阳光正好,把稻米摊开晾晒直至完全干燥,并仔细去除掉其中夹杂的杂质;然后通过古老而实用的土砻进行脱壳操作,再精心筛选出颗粒饱满的稻谷;接下来利用谷风车进一步分离,从而获得糙米,接着工人们又马不停蹄地使用水碓对糙米进行舂米处理以去掉外皮,同时再次借助谷风车将稻糠分离出来,最终才得以收获晶莹剔透的精米。

随后精米送至城中,而稻糠则会留下来送到跃山村喂猪,而100斤水稻差不多能有七十斤大米,其中有糙米有胚芽米有精米。

其中精米除了卖给城中百姓,大部分被段子翁和杜远山带走,经过一番烹饪,收益只多不少。

而土豆红薯之类的粮食更是被做成百姓们从未听说的食物,细腻柔滑的土豆泥、爽滑劲道的土豆粉、香气四溢的炒土豆、外酥里嫩的炸土豆以及焦香诱人的烤土豆等等。

红薯也是一样,被制成各种各样新奇的吃食,这些食物不仅价格实惠,味道鲜美无比,而且饱腹感极强,因此深受城中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与由衷喜爱。

而水稻鱼则直接送到了酒楼后院,做成各种菜谱让大伙一饱口福。

以往他们觉得河里的鱼不光刺多、腥味还重,很是不喜,如今经县衙酒楼这般一做,不少人爱上了鱼类菜系。

当然,仅限于酒楼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还是不喜,因为做不出那般味道。

而随着水泥路修好,各种作坊和店铺也逐渐成型,城内游散的百姓也少了许多。

毕竟,能遇到既给工钱又提供饭菜的好东家实属不易,这样的机会谁会轻易放过呢?

做工赚的钱多了,大伙也开始会拿出一部分存在钱庄,在日常的劳作过程中,他们与林府县衙的人员频繁接触,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思维方式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转变。

特别是看到酒楼后厨那几位能干的女厨娘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尊重和认可之后,在林夏和春儿的耐心劝说下,越来越多的女子勇敢地走出家门,投身于各种招工之中,展现出女性独有的魅力和能力。

当然,也可能是林苏叶给的太多了,让她们家中人也心动不已,所以放女子出家做活。

大人们赚的多了、听得多了,学堂的招生率自然高了很多。

如今的整个青松县百姓繁忙而又充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