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言时接手案子已经过去了半月,言时却依然毫无头绪,整个监刑司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都城里大海捞针。
而半月来都吃住在刑司的言时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案件信息,却没有任何收获。
连日查案,言时也有些乏了,不知不觉间言时已经趴在桌案上睡着了。
与此同时,在西市发生了一件大事。
“动作轻点儿,这都是上面要的宝贝,磕着碰着一点儿,你我都吃不了兜着走!”
“是,是,是,大乔哥放心,兄弟们都明白。”
“知道就好。”
“……”
大良国没有宵禁,但西市是商贩买卖之地,为保持精力,商贩在戌正后就很少再出行,亥正时刻西市便不会有人走动。
这些人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不好脱手的“货物”藏在了西市,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再进行转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自以为天衣无缝的他们没有料到,在转移“货物”的路上,人群中的一个年轻人暗暗记下了路线。
……………………………………
“月牙桥,古榕树……”
在刑司小憩的言时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这句歌谣,他猛地睁开双眼,月牙桥!
大良国没有月牙桥!
既然如此,那西市那个白头老翁难不成是域外之人?他是敌是友,这首歌谣到底想传递什么信息?……
一连串的疑问接踵而至,言时长叹一口气,叫来一个刑卫准备马匹。
看来,他要夜访风士府了。
……………………………………
风士府。
已经是子时了,季云栖却毫无睡意。
民间的事总瞒不过风士的耳朵,她已经知晓北街又有孩童失踪,对孩子的担忧让她难以入睡,即便知道言时的能力,她还是忍不住胡思乱想。
毕竟,等待总是最难熬的。
“唉……”
轻叹一口气,季云栖从床上坐起,穿上鞋子走到了窗边。
“扣扣扣。”
“季史,监刑司的言大人来了,说有要事,正在前厅等候。”
正在这时,府中小厮敲响了她的房门。
听到言时来了,季云栖心中一沉,穿好衣服后,就到了前厅。
言时见到季云栖,来不及寒暄,就将来龙去脉还有歌谣的事情告诉了季云栖。
“季史,虽然发现了歌谣,但言时愚钝,尚未能参透,特来向风史求助,借风士的情报网一用。”
听到言时的要求,季云栖沉思片刻,道:
“言大人,风士的情报网搜集情报是一绝,但要分析线索,怕是不堪用。”
“季史,眼下没有更好的办法,求季史试一试吧。”
言时其实也知道,情报网只搜罗情报,要分析案情却不一定比得上他,只不过,他要依仗的其实并不是风士的情报网,而是风士本人。
“言大人言重了,我这就让他们查探西市白头老翁一事,至于歌谣,我想有一个人会更合适。”
……………………………………
“事情就是这样,言大人认为这首歌谣是有人故意传出来的线索,只是我们都没读懂。”
季云栖坐在一张木凳上,对着上首的人说到。
“这歌谣,是什么样的?”
“千史,下官将歌谣抄录了下来。”
听到那人这么问,言时立刻从袖中拿出一张纸,上前几步将纸交给了那人。
他没想到季云栖带他来到了木士府。
木士虽然分管朝堂史,但言时因为常年在外查案,很少与木士打交道,反而是和分管民间的风士相熟。
这还是千良继任后,他第一次到木士府上。
千良接过言时手中的纸,仔细查看了起来。
“月牙桥,古榕树。
桥头枝柯密,树下月影稀,
原来桥头树下,颠倒颠。”
千良看着纸上的歌谣,默念了几遍,开口到:
“言大人,你说得对,大良国没有月牙桥,倒是有不少的古榕树。这样看来,如果创作这首歌谣的人是想告诉我们这起案子的幕后之人,那么月牙桥应该是指明这人不是大良国百姓,我记得外域有一个月国,多造月牙桥,想来这作案的人来自月国。”
“而拐带孩童并不容易,案犯的居所应该与北街相距不远。”
“如此一来,言大人和云栖只需要查探在大良国都方圆十几里居住的月国人,再与古榕树的生长地进行对比,想来能确定大致方位。”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多谢千史,下官这就去查!”
言时道谢过后,匆匆离开了。
季云栖却留了下来。
“千良,你不做刑官也可惜了。”
“云栖,我若真做了刑官,想必每天都是一团乱麻,查案讲究事无巨细,抽丝剥茧,我只擅长分析,比不上言时敏锐。”
“你啊。”
季云栖听她这么说,只笑着摇摇头。
她说的没错,千良,生来就是为了传史。
“那后两句,你可参透了?”
千良点点头。
“等言大人划出了大致方位,我想,这后两句就派上用场了。”
“那就好。”
……………………………………
言时查的很快,只一个时辰他就摸清了情况,又急匆匆地回到了木士府。
“千史、季史,都查出来了,大良国古榕树多生长在西北一带,月国人多在西南方聚居,重合的地方都在这里了。”
说着,言时拿出一张舆图,铺在了千良面前的桌子上。
“有劳言大人,如此,剩下的就交给后两句歌谣了。”
“桥头枝柯密,树下月影稀,
原来桥头树下,颠倒颠。”
“如果将第二句的桥头和树下进行调换,那么这句歌谣就变成了——树下枝柯密,桥头月影稀。”
“这句歌谣来的奇怪,树下反而枝叶茂密了。”
季云栖听完后,皱起了眉头。
“是奇怪,那云栖,舆图中重合的地方可有这样奇怪的地方?”
季云栖在舆图上细细看去,还真让她想到了一处地方。
“是惜月峤!”
“惜月峤?”
“大良都城郊外有一座高山,名惜月峤,山脚下有一棵古榕树,树高二十丈,在其周边的树就显得矮了不少。至于为何叫惜月峤,是因为山上能看到最好的月光的时间只有一刻,故名惜月。”
听完季云栖的解释,千良和言时都明白了,原来大良还有这般奇景。
有了目的地,言时立刻召集人手向惜月峤行进。
千良和季云栖倒是没再跟着,毕竟是监刑司查案,史官同行还是多有不便。
言时一行人到了惜月峤下,还未看到府邸,便被一个人拦了下来。
“你是何人?”
言时有预感,他就是在西市传唱歌谣的老翁。
“学生张巡参见司书大人,西市的白头老翁是学生所扮,歌谣也是学生传出去的,被带走的孩子们已经进了睚府,还请大人先救孩子。”
听张巡说孩子已经进了睚府,言时也知道时间紧迫,于是不再多问,带人继续向前疾驰。
不久,众人来到了一处看上去有些破败的旧宅——“睚府”。
许是因为幕后之人太过自信,这府上并没有守卫。
言时一行人在张巡的带领下,进入了睚府。
随后,众人在后院的榕树下发现了密室,密室中有之前失踪的孩童们留下的衣物和玩具,还有几位神色惊恐的孩童瑟瑟发抖,正是北街失踪的几个孩子。
……………………………………
千良和季云栖等了一夜,却一直没有消息传回来。
就这样,一直到卯正,到了上朝的时刻,千良不得不离开,只留下了季云栖。
卯正三刻,启辰殿。
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到齐了,除了一个人——监刑司司书言时。
千良看着大殿上那个空着的位置,有种不好的预感。
突然,一个大殿外值守的内侍匆匆走了进来,在殿头官的耳边耳语一番,殿头官脸色大变,上前说到:
“启禀圣上,民间孩童失踪案已告破,被拐孩童悉数归家,监刑司司书,言时,言大人他,他殉职了。”
听到这里,千良猛然抬起了头,看向殿头官的目光满是不可置信。
她身旁的顾煦也是吃了一惊。
原本因为案件告破一事有些欣喜的良景帝,笑容僵在了脸上。
一时之间,大殿鸦雀无声。
“圣上,还有一个叫张巡的人在殿外听召,他自称参与了案子的调查过程。”
最后,还是殿头官打破了这片寂静。
“宣。”
“宣,张巡进殿。”
“学生张巡参见圣上,圣上万岁万万岁。”
“起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朕讲清楚,言时如何会殉职?!”
“是。”
张巡在启辰殿上,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睚府的主人名叫睚天放,是外域之人,在大良旅居多年,育有一子名睚初,睚初七岁时跟随睚天放入城,到北街铁匠铺打一把菜刀,睚初被铁匠铺打的一把重刀撞到头颅,当场身亡。
睚天放一直对匠人怀恨在心,这就是他作案的根源。
而因为睚府并无守卫,刑司的刑卫们都有些掉以轻心,他们在成功解救孩子,准备撤离时,睚天放出现了,他手持弓箭,射向了张铁匠的儿子阿福,言时为保护阿福,殉职了。
良景帝听罢,沉思片刻,下令:
“拟旨,监刑司司书言时公正严明,以身殉职,追封言时为明公,封荫子孙,罢朝三日,举国哀思。”
“张巡查案有功,特许升高阶学子,无需考试,待修学结束即入监刑司任职。”
大良罢朝三日,千良和顾煦没再上朝。
两人到了季云栖府上,结伴到了言府,吊唁了一番。
回去后,千良在她的史册上写下了言时的一生。
【监刑司司书言时,弱冠从政,为官为民,在位二十载,无冤狱,正大良风气。】
【安阳十七年,十一月。监刑司司书言时,督办民间贩卖孩童一案。十二月,牙人归案,司书以身殉职,举国哀思。】
——木士实记
顾煦和季云栖也将事情记录了下来,北街上获救幼童的人家自发为言时立了碑。